21%的外周静脉输液病人都会发生不同的并发症:
62%皮下血肿
27%药物外渗
6%静脉破裂损伤
2%留置管道脱落
2%表浅静脉炎
0.5%静脉渗血
0.5%局部过敏反应
病理改变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静脉炎的分级根据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所规定的指标,将静脉炎分为4度。
0无临床症状
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分级
0级为无疼痛;
Ⅰ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
Ⅱ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
Ⅲ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1cm;
Ⅳ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1cm,影响肢体功能。
分类?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穿刺部位感染,或留置导管逆行感染。
原因化学因素: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药物的浓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作用,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否与静脉管舒缩状态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尤其是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较大,因此输液针及固定方法的选择不当也可引起静脉炎。
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循环状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个体与操作者因素:与患者全身情况及护士的技术和责任心有关。若为特异性体质,输入丝裂霉素、顺铂等化疗药物后表现出局部过敏反应。有报道认为,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事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①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②增加治疗费用;
③病人满意度下降;
④医患投诉;
预防加强无菌观念及技术能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苦练基本功,提高穿刺成功率。
静脉的选择:血管的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因此,选择血管时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血管管径越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避免短时间内血管内药物浓度太高而刺激血管壁;而刺激性小的药物,平衡液应后输,则可避免刺激性药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静脉炎。
严格掌握配药时间:严格掌握药物配制后的有效时间,规定现用现配。禁止将多瓶待输入药物同时配制,避免配好的药物长时间放置,防止药物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
控制微粒输入:治疗室应早晚各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加药时尽量减少针头的反复插入,吸药时将针头垂直插入安培底部可减少微粒对人体的损害。
避免药物及机械因素对血管的损害: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要充分稀释后应用,并缓慢滴注,选择弹性好、回流畅的大中静脉,避免在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
酒精湿敷:将75%酒精浸湿的纱布敷于穿刺部位前端,用于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
局部热敷:具多年的实践观察,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必要时补充血液或能量合剂,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炎症的抵抗能力。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加强巡视。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感染因素预防感染的观点:
?实施输液治疗时应使用手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4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