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篇-产科①]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脱落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其所灌流组织器官的缺血性改变并出现相应机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见于创伤、手术、产后、长期卧床的患者。DVT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如治疗不及时,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或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报道妇科腹部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0%~45.0%。为了探讨剖宫产术后DVT的形成因素并采取一定非手术预防措施,减少DVT形成。临床分析多例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手术、肥胖、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高龄。采取护理措施来预防可有效减少剖宫产DVT的形成。并得出结论对于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特别是高龄、过度肥胖、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的孕产妇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应注意产前产后的适当运动,并尽早应用物理加压的预防措施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主要形成因素有三个:静脉血流迟缓、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产妇发生静脉栓塞几率为同年龄非妊娠妇女的5倍,剖宫产围手术期更易发生。

本身原因

①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水平下降,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激活增加,从而使得孕期出现高凝状态,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②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和激素影响血管扩张,血流缓慢,静脉压升高;

③剖宫产手术过程中易出现血管损伤、出血,一方面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另一方面血管损伤引起炎性细胞分泌的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增加,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④血糖升高使血粘度增加而易于凝血并血流缓慢有关

⑤年龄增加血管老化而心脏泵功能降低易形成血栓

⑥肥胖而增加心脏负荷,血粘度增加使血流减慢

⑦遗传因素,家族有静脉疾病遗传的因素。

手术原因

①术中失血失液、术后禁食、补液量不足导致围手术期体内脱水,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

②剖宫产手术采用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同时术后均使用镇痛泵镇痛24~48小时,麻醉作用下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失去泵的功能,使麻醉平面以下的静脉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③术后患者怕活动加剧刀口疼痛,不能有效活动肢体及按时翻身,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④因库存血液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促使了血栓的形成。

⑤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贫血患者发生DVT的比例增加,与妊高症患者的红细胞聚集形成显著增多,变形能力减弱,引起血液瘀滞,血流阻力增加密切相关。所以,剖宫产术后并发DVT的几率较阴道分娩高。

⑥术后长期卧床及止血药物的应用等是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的高危因素。

DVT是造成女性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国外报道在产后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其发生率较高。临床观,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为8%~13%。其中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DVT患者血栓部位压痛,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在急性期可并发严重的肺栓塞而威胁患者生命。血栓吸收机化期,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肿胀等。

DVT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及下肢功能障碍。所以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减少并预防DVT的发生;避免下肢输液形成下肢静脉炎;术后补液充足,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慎用止血药物,采用物理压力(医疗抗血栓压力带)预防,减少DVT对孕产妇的危害关键在于预防,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同时针对病因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剖宫产后产妇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长按







































白癜风治疗专家
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wh/1673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