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测方法的不断更新,目前研究者报道了多种新型标志物具有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意义,主要包括P-选择素、凝血因子Ⅷ、凝血酶、一氧化氮合酶、炎性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物和miRNA等。

1、P-选择素

P-选择素(P-Selectin)是细胞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中的一员,选择素家族还包括E-选择素和L-选择素,主要存储在未受刺激的血小板颗粒膜和内皮细胞中。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glycoproteinligand1,PSGL-1)是P选择素在体内的主要配体,主要表达于白细胞,少量表达于血小板。在细胞活化过程中,P-选择素被重新分配到细胞表面,且部分以可溶性形式sP-选择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P-选择素与PSGL-1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白细胞的趋动,并且从血液中将白细胞捕获,使其聚集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P-选择素与PSGL-1的相互作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ctenwald等在超声诊断有DVT、超声诊断无DVT以及一般健康人群中测定P-选择素,发现DVT患者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显著增高,提示P-选择素测定可用于评估DVT的风险。、凝血因子Ⅷ和凝血酶

凝血酶是凝血级联反应中加速的关键因子,其可作为血小板、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Ⅷ的激活物,并形成正反馈,产生大量的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最终形成血栓。凝血酶已被证实是VTE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作为评估个人血栓发生风险的分子指标。凝血因子Ⅷ是一种糖蛋白辅因子,由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以及肝窦内皮细合成分泌。其在血液循环中主要与vonWillebrand因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在体内环境中,凝血酶是其唯一的激活物,使其转变为凝血因子Ⅷa。在凝血酶的激活下,凝血因子Ⅷ从稳定的复合物中游离出来,并与凝血因子IX作用,使其转变为凝血因子Ⅸa。凝血因子Ⅸa与凝血因子Ⅴa协同刺激产生更多的凝血酶。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参与交联反应,形成血栓。高浓度的凝血因子Ⅷ是VTE发生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Segers等评估了凝血酶浓度是否受凝血系统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影响,研究发现凝血因子Ⅱ、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Ⅹ、凝血因子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基因中多态性与凝血酶浓度相关;Kraaijenhagen等提出凝血因子Ⅷ浓度增加10IU/dl,VTE的发生风险增加10%,而复发风险增加4%;同时,Kyrle等也发现血浆高浓度凝血因子Ⅷ与复发性VTE的风险相关。3、炎性细胞因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白介素1b、白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与静脉血栓相关,详见表3。炎性细胞因子可能会影响组织因子的表达,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引发剂,炎性因子通过该途径可触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4、miRNA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7~5个核苷酸的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近年来,非编码RNA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热点,尤其以miRNA、lncRNA和circRNA研究最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学家都认为非编码RNA是没有用的,被称为垃圾RNA。年,lee等在线虫中克隆了lin-4基因,并发现lin-4并不编码蛋白,而是产生一种小RNA分子,最终导致lin-4蛋白合成减少。年,发现了第二个miRNA:let-7,并证实了其参与调控了线虫发育的重要机制。此后,大量的miRNA被发现,其生物学功能也逐渐清晰,miRNA具有调节细胞增殖、死亡,神经细胞分化,个体发育等生物学功能。现在据最新miRBase注册统计在人类中已经发现前体miRNA和04中成熟miRNA。成熟的miRNA是由较长的可折叠形成发夹结构的前体转录物经过Dicer酶或者类似Dicer酶的内切核酸酶加工而来。miRNA基因存在于基因组的基因间隔区或者内含子中,这些小分子RNA通过碱基配对与靶mRNA序列的3’UTR区或者编码区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miRNA广泛存在于人类各种组织中,具有广泛的基因调节功能,人类约有1/3的基因受到miRNA的精细调节。每个miRNA可以有多个靶基因,而一个mRNA也可能受到多个miRNA的调控。近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miRNA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造血及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干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等都有调控作用,并且可能成为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尤其是最近检测水平和手段的提升,血清和血浆miRNA的发现,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型标志物。目前,关于DVT和miRNA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相对较少,但是,已经发现一些miRNA可能与DVT有关,并具有作为DVT标志物的潜力。5、其他

有研究发现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在DVT患者血浆中显著升高,尤其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者中更为明显,宜作为DVT早期诊断及预防的生物标记物。钟武等对例不明原因DVT患者5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发现,5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癌胚抗原(CEA)13.9%,甲胎蛋白(AFP)5.%,癌抗原15(CA15)3.5%,癌抗原19-9(CA19-9)8.7%,铁蛋白(SF)7.8%,与有明确诱因DVT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患者经进一步检查确诊患肺癌9例(36%),结肠癌6例(4%),肝癌4例(16%),乳腺癌3例(1%),直肠癌1例(4%),未查出肿瘤患者例(8%);作者认为不明原因DVT患者应常规作肿瘤标志物检查,可及时诊断治疗肿瘤。Vogel等提出,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单体可用于术后下肢DVT的早期诊断,纤维蛋白单体检测用于诊断DVT的特异性为73.%,敏感性为91.7%。Schaub等在大鼠静脉血栓模型中发现,白细胞计数在血管结扎后显著升高,升高程度与血流阻断时间密切相关。

来源:陈灿,陈文江.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新进展与病例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38.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8.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39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