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只有到老的时候,才会为我们的血管操心。殊不知,血管斑块变大,从30岁以后就加速,再加上现代人生活忙碌、吃得越不健康、运动得越少,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损坏。
人的血管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
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
的斑块,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
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病。
血管堵没堵,看7点
血管堵塞是很多恶性心脑疾病的直接原因,学会识别有意义的不适症状,及时就诊非常重要。
1突发胸闷,警惕肺动脉栓塞如果长时间坐着或卧床后站起活动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紧,甚至一下子晕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危害很大,严重时可以导致猝死。因此,出现上述表现应尽快到急诊就诊。
2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发生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到限制,缺血严重便会产生胸痛。如果是持续性胸痛,则更为危险,这说明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断,持续15-20分钟以上心肌就会坏死,即心肌梗死。
3一侧肢体无力,当心中风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包括上肢和下肢)无力,提示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了堵塞。同时还可以伴有说话口齿不清,一侧口眼歪斜、视物模糊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不论能否自行缓解,都需要及时就诊。
4水肿、尿量改变,提示肾动脉堵塞肾动脉负责肾脏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产生在肾动脉,就可能使肾脏动脉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影响肾功能,产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变、肢体水肿等症状。
肾是重要的血压调节器官,肾动脉狭窄可导致高血压,而且这种血压升高药物控制效果不佳。随着肾脏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会受损,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就需要透析治疗了。
5走路腿疼,下肢动脉堵了四肢动脉血管负责上下肢血液供应。下肢血管缺血时,行走时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现,医学术语称为“间歇性跛行”。
如果忽视下肢动脉堵塞,病情进一步进展,就有可能导致下肢严重缺血,皮肤温度下降,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不行走时也会下肢疼痛(即静息痛),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破溃,伤口不能愈合,甚至组织坏死(坏疽),不得不进行截肢治疗。
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病变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视。
6脉搏减弱、血压低,上肢动脉堵塞这样的问题也不容小视,上肢动脉要是堵了,会产生一侧或双侧动脉搏动减弱,手臂血压降低,严重时上肢还会主动“窃取”大脑的血液,导致大脑缺血,产生头晕、站立不稳的症状。
7下肢不对称水肿,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容易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不动、脱水、肿瘤等病人身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
如果发现两只脚或两条腿水肿的程度不一致,或是一侧不肿另一侧肿,往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征象。
血栓堵塞了静脉血管,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引起形成血栓那一侧肢体的水肿。同时还会有皮肤发凉、易发溃疡等表现。一旦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将堵塞肺动脉。
血管堵塞最主要的征兆包括:胸痛胸闷、心慌气短、感觉异常、运动或语言障碍、头晕头痛、血压改变、肢体疼痛、手脚冰凉、肢体肿胀、走路腿疼等。
5招清一清血管垃圾1、饮食要讲究高油、高盐、高糖等“重口味”炮制出来的饮食,会使血液变得黏稠,加重血流负担。
要注意膳食平衡,多吃水果、蔬菜,少油腻;多蒸煮,少油炸;还可多吃一些堪称“血液清道夫”类的食物,如洋葱、红薯、燕麦、山楂等。
2、戒烟限酒烟酒是血管的克星,研究发现,吸烟酗酒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远离烟酒是保证血管健康的关键,还要注意远离二手烟。
3、23点前睡觉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使机体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建议大家规律作息,每晚11点前睡觉。
4、坚持运动运动能增强心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还能把血液中的“坏”物质代谢掉。健步走、慢跑、爬山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4、心情愉悦研究发现,心情放松时人的血压相对稳定。生活中应尽可能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心态。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不要久拖,医院咨询医生,积极干预和治疗,将危险降到最低。
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39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