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将PICC定义为: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国家卫计委首次将颈外静脉纳入PICC置管的范畴。

颈外静脉PICC置管对于双侧乳腺癌术后患者等上臂PICC禁忌证及血管条件差不适合置管者,开辟了一条治疗通道。在临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由于颈外静脉比邻血管丰富,分支多,下行过程中形成角度差异较大,尤其是锐角,置入导管时易发生送管困难或异位,从而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所以颈外静脉分型尤为重要。

但不论是解剖书中的走行还是文献中的分型,均为颈外静脉汇入血管的方式,而对于颈外静脉下行过程中形成的角度并无相关研究。本研究根据颈外静脉下行的角度进行颈外静脉X线分型,探讨颈外静脉下行角度对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知识链接

X线下颈外静脉分型方法:

PICC置管后经X线片确定导管前端位置时,观察颈外静脉由上向下走形,根据向内形成的角度在X线片中的显影,分为钝角型(>90°)和锐角型(<90°)。

选择年8月—年11月颈外静脉置管的患者例,通过X线下颈外静脉下行过程中形成的角度,分为钝角型组例和锐角型组例,评估两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颈外静脉分型钝角型置管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少。

分析原因如下:

锐角型与并发症的关联性:

(1)血管鞘。穿刺点距离颈外静脉形成角度处约为4.5-7.4cm,而血管鞘及扩张器长达6.5cm,并且粗直、较硬、不易弯折,对于血管鞘及扩张器长于穿刺点到血管转弯处,置入时必然通过锐角弯,难免摩擦血管内膜,引发了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2)导管及导丝。导管内有导丝支撑,导丝的特点是弯折性差,导管通过锐角弯时,32%存在送管困难。体外实验显示,导管进入到转角顶端时出现了阻力,过顶端1cm处阻力逐渐增大,强行通过会损伤血管内膜,并且锐角处导管与血管内膜贴近,加重血管内膜损伤。置管出现送管困难时,考虑可能导管为锐角型,导丝可能处于转角顶端,这在体外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3)导管异位,反复调整易感染。颈外静脉周围血管丰富,置入的导管通过锐角弯时,导管易异位于其他静脉,如颈横静脉、肩胛上静脉、颈前静脉等,异位率为14.81%,导管异位后反复调整导管不仅加重损伤了血管内膜,而且增加了置管时间,因此,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4)置管后加重血流瘀滞。PICC导管置入后,血管的管腔相对变小,静脉内的血流状态也会相应改变,成人常规用4Fr及以上的导管,尤其锐角型,由于角度小,弯道比较锐,阻碍血流,血液易在此处瘀滞,出现血流减慢或有小的涡流现象。当血流减慢或产生旋涡时,增加与内膜的接触机会和黏附内膜的可能性,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另外,置入的导管在弯道处弯折与血管内膜发生摩擦,血管内膜受损,也容易出现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

(5)患者紧张度增加:置入PICC导管时,95%的患者出现紧张情绪,尤其导管置入困难或异位后反复调整导管,均导致置管时间延长时,加重患者紧张,增加感染概率。

钝角型向内形成角度在90-°的范围,由于角度较大,血液下行过程中比锐角型阻力减弱,静脉处于充盈状态,导管向下的顺应性增加,并且导管在血管中处于漂浮状态,减少了与血管的摩擦,从而降低了导管相关性血栓及机械性静脉炎的风险。

我们可以通过颈外静脉分型,针对并发症高的锐角型给予相关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有待临床进一步的补充、细化及量化,使颈外静脉X线分型标准更完善。

整理自《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年7月16日第23卷第20期

点击查看原文

作者:张鸿雁郝春艳冷馨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作者来稿!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专家白癜风
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39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