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问: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答: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栓性疾病的一种。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
17问: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答:深静脉血栓后果主要是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深静脉血栓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肺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18问:深静脉血栓有哪些特点?
答: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后遗症三大特征。
高发病率:深静脉血栓在人群中的平均年发病率为0.15%。高加索人发病率最高,亚洲地区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据目前调查约为其1/5。有统计资料表明:5%的人一生中将罹患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公认为是当前现代医学中最难治疗而又可能威胁生命的一种常见疾病。
高死亡率: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约有10%并发症状性肺动脉栓塞,近端深静脉血栓未经治疗导致症状性肺动脉栓塞高达26%-50%,肺动脉栓塞中10%为致死性肺梗死,23%肺动脉栓塞在未确诊前已死亡。
高后遗症:首次发作深静脉血栓两年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20%-50%;首次发作肺动脉栓塞半年后有3.8%发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thromboemboliepulmonaryhypeaension,CTPH)。且10年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复发率可高达50%。
19问:深静脉血栓好发于哪些肢体?
答:深静脉血栓多数发生在下肢,上肢深静脉血栓栓塞仅占全部深静脉血栓的1%~4%;在下肢的深静脉血栓中又以左侧多见,为右侧的2~3倍,可能与左髂静脉行径较长,右髂动脉跨越其上,使左髂静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有关。
20问:什么是上肢深静脉血栓栓塞?
答:上肢深静脉血栓栓塞(acuteupperextremitydeepveinthrombeembolism,AUEDVT)是指累及静脉为锁骨下静脉、腋静脉与肱静脉的血栓。
21问:上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占20%-25%,多无诱因,但可伴易栓症、胸腔出口综合征或与运动相关。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占75%-80%,诱因多系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起搏器或恶性肿瘤所致。
22问:上肢深静脉血栓栓塞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症征主要为患肢水肿、疼痛或皮肤变色,可伴有侧支静脉扩张(臂、颈、胸等部位)。
23问:上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主要后果是什么?
答:肺动脉栓塞并发症见于1/3的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后遗症为臂部PTS,复发率2.0%(1年)、4.2%(2年)、7.7%(5年)。
24问:上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如何治疗?
答: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同,以标准抗凝治疗方案为主。溶栓、导管技术与置过滤器用于选择性病例。
25问:下肢深静脉血栓分几型?
答:根据栓塞血管部位划分3种类型,即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
26问:各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是什么?
答:周围型:也称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小栓子脱落可引起轻度肺动脉栓塞,临床上常被忽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Homan征阳性)及腓肠肌压疼(Neuhof征阳性)。
中央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威胁病人生命。
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中央型或周围型扩展而来,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27问: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答:年龄:深静脉血栓可见于任何年龄者,但年龄约大,发病率也越高;通常将40岁以上患者视为高发人群。
制动:长期卧床、制动的患者因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减弱,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风险。
静脉血栓史:有23%~26%的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深静脉血栓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能释放促凝物质,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所以恶性肿瘤患者有更高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肺癌是最易引发深静脉血栓的一种恶性肿瘤。
手术:围手术期的制动,术中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以及静脉血管的损伤是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高发的主要因素。
创伤: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且创伤导致的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病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所有深静脉血栓病人中有5%~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凝引起的。
产后: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发生。
28问:什么是Caprini个体化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
答:是美国Glenbrook医院的Caprini医生于年创立的。他通过记录和静脉血栓风险相关的各种因素并进行评分,将住院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级别,根据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级别,进行个体化的静脉血栓预防方案。
29问:深静脉血栓有哪些临床症状?
答:患肢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
疼痛和压痛: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股青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PhlegmasiaCeruleaDolens)。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合并感染时,刺激动脉持续痉挛,可见全肢体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网状的小静脉扩张,称为疼痛性股白种(PhlegmasiaAlbaDolens)。
股青肿和股白肿较少见,是一种紧急状况,需紧急手术取栓,方能挽救患肢。
30问:深静脉血栓有哪些辅助检查?
答:1.血浆D-二聚体(DD)测定:D-二聚体是代表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敏感性较高(99%),有重要参考价值。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和监测。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核磁共振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率离,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31问: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流程?
答:(1)询问病史、进行风险评估。(2)D-二聚体测定进行筛查。(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必要时行静脉造影检查。
32问:深静脉血栓应和那些疾病鉴别?
答:下肢淋巴水肿:常有手术、感染、放射、寄生虫等损伤淋巴管的相关病史。
下肢局部血肿:大多有外伤史,肿胀局限,极少累及整个下肢,彩超检查有助于鉴别。
腓肠肌撕裂损伤:多在外伤或剧烈活动后发病。
全身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液体过多、贫血、低蛋白血症、盆腔恶性肿瘤可引起下肢水肿,但通常是双侧对称性的,且无浅静脉怒张和皮肤颜色改变。
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3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