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刚做完腹部中/大型手术的病人躺在你面前,你觉得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会像是图中的病人一样,被众心捧月般的检测仪器围绕,身上插满各种管道,全身无法动弹吗?

事实上,现代外科手术提倡尽量少干预、多活动,依靠各项有效措施让术后的身体自我恢复。这种理念不仅患者让患者得到更多的活动自由,更可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今天介绍一种普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oflowerextremity,DVT)是指静脉血液在双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形成血栓,阻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常导致:下肢发热、疼痛、肿胀甚至皮肤淤青。当血栓从血管内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则容易诱发肺栓塞,这种疾病来势十分凶猛,能导致人短时间内呼吸衰竭而死亡。据报道,在急性肺栓塞的病人中,有高达55%的患者生前无法被确诊。你知道这种连给医生抢救机会都不给的恶魔,是怎么夺人性命的?

一个小视频,能更直观简单地告诉你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危害。

正常人之所以不会发生该类疾病,要诀在于活动。人在下地活动时,通过下肢肌肉收缩挤压下肢静脉,促进血液回流。血液回流顺畅,自然不会凝结在血管内变成血栓。

文献显示,约50%深静脉血栓发生于术后第1天,30%发生于术后第2天。大部分手术后患者因为乏力、头晕及缺乏陪护,不愿意或不能下地活动,长时间睡在床上,下肢肌肉缺乏收缩,自然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另外,肿瘤疾病、高龄、心肺功能欠佳、肥胖、感染等因素也是诱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病因。

目前,我们现在研究出一套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案,供手术后患者参考。

措施一:弹力袜

也称抗栓塞袜,该袜提供环绕脚踝部位逐层减至大腿部位的压力,其作用机制与以下4种因素相关:减轻静脉扩张,继而减少血管内膜破损;增加血流速度,缓解血液淤滞;抑制组织因子释放;增强静脉瓣膜功能。在大手术前穿戴弹力袜,可以有效预防过长的手术时间而致深静脉血栓。

措施二:活动

1.主动活动:术后患者应该早期采取主动,通过自身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尤其手术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应该尽量减少平卧位时间,并可进行进行踝泵运动。(踝泵运动指主动或被动屈伸踝关节的运动。方法是患者取平卧或是坐位,先尽最大角度地向上勾脚,使脚尖朝向自己并保持10s,之后用力绷脚,脚尖尽力向下踩,在最大位置保持10s。)

2.被动活动:家人或陪护人员抬高患者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也可多次按摩患者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收缩肌肉促进血液回流。术后注意患者有无下肢疼痛、肿胀和活动不便等,及时行彩超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措施三:肢体气压治疗

利用充气或者加压原理,充气泵通过连接管向肢体护套内多腔气囊充放气,从而使受控压力轻轻地循环按压肢体,有助于增加血液流速,促使过量的组织液和细胞间液回流,改善静脉淤滞;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有研究报道,逐级加压弹性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和下肢关节功能康复器等均可以减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

措施四: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是预防DV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它有作用于血管内膜,增加出血概率,但是不会导致致命性出血,故常用于预防用药,预防血栓发生。

措施五:手术

近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DVT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对于已发送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通过腔内技术进行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来治疗,术后病人提供保障。

虽然治疗DVT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预防。你还在因为术后头晕、乏力,伤口疼痛而不愿下床活动?还因为身上很多管道,需要打针水等拒绝下床?多了解一下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和危害,就能找到起床活动的理由和动力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41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