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医院张婉词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ml/min)、感染机会少等优点。
一术前准备
1.保持术肢清洁,术前不要在术肢抽血、输液,防止出现血肿、感染等。
2预期选择的静脉直径≥2.5mm,且该侧肢体近心端深静脉和/或中心静脉无明显狭窄、明显血栓或邻近组织病变。
3预期选择的动脉直径≥2.0mm,选择上肢部位时,应避免同侧存在心脏起搏器,选择前臂端端吻合术式,患者同肢体的掌动脉弓应完整。
二术后处置
1.抗凝药使用: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术后无渗血,可给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扩血管治疗,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2.术后渗血: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结扎止血。
3.功能检查:术后静脉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术后早期应多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
4.术后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
5.手术侧禁止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
6.术后24小时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7.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
8.每3日换药1次,10~14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
9.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
三成熟时间
内瘘成熟一般需3周~4周,所谓成熟是指静脉明显扩张动脉化,一般前2周不能使用,过早使用易导致损伤血管壁、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等并发症,使用寿命缩短。
术后3个月尚未成熟,则认为内瘘手术失败,需考虑制作新的内瘘。
四穿刺方法
先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动脉穿刺点一般在吻合口上方5~6cm,静脉端应向心方向穿刺,保持静脉回流通畅。穿刺两点应相距不少于8~10cm。
五透析前护理
1保持内瘘侧肢体皮肤的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2根据个体差异制定透析处方,避免过度脱水,引发低血压、低血容量。
3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提高穿刺成功率。
4穿刺时首选绳梯法,其次是纽扣法,以减少皮肤及血管瘢痕减少闭瘘机会。
六透析中护理
1避免过度脱水,防止低血压,保证血管充盈。
2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内瘘处有无渗血、出血、肿胀等情况。
3穿刺针固定牢固,防止穿刺针移动损伤血管壁。
七透析后护理
1拔针后压迫力度适中,既要能触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又不能出血。
2压迫时间一般为15~30min,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透析24h后可进行热敷(40℃热水毛巾)、按摩(喜辽妥)、贴敷(土豆片,针眼处挖洞)等,每天2~3次。
4积极治疗原发病,降血脂,较少血液粘稠度。
5内瘘侧肢体避免剧烈运动,勿提重物。禁止在内瘘侧肢体抽血、输液、测血压。
6术后早期避免做过伸动作,避免肘关节长时间屈曲。
7保持手臂温暖,衣袖不可过紧。
8学会每天自我监测瘘管有无震颤、听诊血管杂音3~4次。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充分透析的保障,透析患者要爱护内瘘像爱护生命一样。透析护士要做好健康宣教,保证患者的透析质量。
《肾脏e互联》网征稿通知:
为了推动和促进肾脏病领域学术发展和交流,由凯德传媒搭建的《肾脏e互联》网站已上线,为了让全国肾脏病领域医生了解更多的学术交流信息,现面向全国肾脏科医生征稿。
如果您有好的学术经验、心得、研究体会或精彩病例希望分享给全国肾内科的医生,欢迎您将其整理成文(图文并茂尤佳)发给我们,通过我编辑部审核之后,将根据稿件的质量在我编辑部平台(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4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