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分深浅两组,深静周围有肌肉支持,很少发生静脉曲张。而浅静位于皮下组织内(如大隐、小隐静脉),周围缺乏坚韧组织支持,容易出现曲张。国外统计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占总人口10%,国内为8%~9%。对下肢静脉曲张经典的治疗有三方面,即姑息疗法、硬化疗法和手术疗法。而手术疗法主要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或分段结扎术。近年,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和新的手术器械的不断问世,使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化成为可能。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率先应用,年进入中国,迅速在全国各地大、医院推广应用。笔者总结年在某院进修学习时所遇28例32条肢体应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计28例32条肢体(4例为双下肢静脉曲张),男18例,女10例,年龄27~68岁,平均45岁,病史为2~35年,平均22年,所有病例存在下肢活动后酸胀感及下肢乏力,中重下肢静脉曲张畸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大隐静脉重度返流,深静脉正常。多数有下肢小腿皮肤轻度色素沉着,无下肢静脉性溃疡。
1.2 术前准备
①标记曲张静脉的走行和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入口位置;
②手术前1d晚上八点后禁食、禁水。
1.3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或腰麻。平卧位,于患侧内踝上方切开皮肤,游离出大隐静脉主干后横断,远端结扎,近端插入0.″超滑导丝至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沿导丝置入5F静脉导管,使导管顶端距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入口处1.0~1.5cm;撤除导丝,沿导管插入直径μm光纤,使光纤头端与导管头端平齐,末端与激光治疗仪连接,打开激光治疗仪,设定发射功率为12W,每个脉冲持续时间为1s,间隔为1s;再次确认光纤头端位于大隐静脉内,以0.5cm/s速度均匀自近端向远端撤出导管与光纤,助手用手沿大隐静脉行程压迫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使静脉壁收缩闭合,内踝上方切口缝合后用消毒纤块覆盖。
1.4 手术后处理
除4例双下肢同时手术延期下床活动外,其余均术后1d下床活动,口服或注射广谱抗生素3~4d。术后3d打开弹力绷带,更换切口部覆盖纱块,并改穿医用治疗型弹力袜,切口缝线10~14d拆线,定期随访。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本组28例32条肢体在内踝上方切口均一期愈合,其中2例2条肢体术后3d发现沿大隐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硬块,均在2周内消失。
2.2 随访结果
随访3~5个月,收集的全部患者下肢曲张畸形静脉消失,下肢活动酸胀、乏力感消失;术后1~3个月复查血管多普勒超声,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无血流信号,无常规手术较常见的隐神经损伤造成的小腿足部皮肤感觉麻木现象。所有病人均无深静脉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治疗效果均满意。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病,传统手术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分断抽剥术,广大患者意识形态中认为是“抽筋”不愿接受。最新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VLT),由美国血管外科医师RobertMin于率先应用于临床。其优点是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较短,患者痛苦少,不留手术疤痕。符合21世纪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
3.1 手术原理
EVLT的手术原理是通过小口径的光导纤维在静脉内输送红外线激光,导致静脉腔内血流沸腾产生蒸气气泡,蒸气气泡的容积与激光能量有直接的关系,引起内皮细胞和内膜广泛的热损伤,从而诱导静脉全程血栓形成,最终导致静脉闭塞。激光μm波长在光谱中是靠近红外部分,对黑色素和血色素具有高吸收性,还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在静脉内,激光对治疗血管可产生收缩和纤维化的永久闭塞的作用,但对血管壁的损伤作用达到最小范围。
3.2 手术适应征
它适用于大隐静脉功能不全(GSV)及其属支功能不全的患者,硬化剂注射治疗失败,或对硬化剂过敏者等。如患者合并重度GSV属支返流和扩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必要时应联合其他相应的手术。
3.3 禁忌症
主要有怀孕或哺乳期患者,行走功能障碍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症及全身状况较差者。
3.4 评价
EVLT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以下几项优点:①手术创口小,降低伤口感染机会,肢体部位无手术瘢痕或瘢痕小,患者易于接受;②周围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发生率低;③术后疼痛轻,可早期活动,术后并发症机会减少;④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平均每条肢体手术耗时40~60min,平均住院3~5d。可相应降低治疗费用。本组病例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各地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及长期随访。如果EVLT的长期效果与短期一样满意,它必将开创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新天地。
静脉曲张激光治疗仪
如果您对于激光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什么疑问,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直接获取答案
2、可以直接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3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