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北京疫情防控再次迎来新的一轮挑战。6月10日清晨,首都儿科研究所4名医生、7名护士迅速医院,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诠释着首儿人的责任与担当。目前,他们在防控“疫”线工作了3个星期,每个人都经历了难忘的瞬间、收获了感动。

郝建云(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这次出征,我既是医疗队领队,也要参与一线工作。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们有着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在面对新冠感染患者尤其是患者确诊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时会更有优势。在团队管理方面,我带领医院的防疫规定,工作中做好每一步防疫流程,恪守首儿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队友建立紧密联结,和谐工作氛围,保证高效、优质的完成此次支援任务。这次外援抗疫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难忘的锻炼与成长经历。

焦路燕(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支援任务已近尾声,现在回想起来,医院时的忐忑仍历历在目,正是有了战友老师们的悉心帮助,才能让我在短时间内捋顺工作流程,更好更快的投入到一线工作中。严格的穿脱隔离衣培训和院感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更加从容的面对患者、安抚患者,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罗珊珊(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第一次进隔离病房,我的内心着实忐忑不安,一方面源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此外也有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应急区的二线医生举手投足间的从容让我吃了定心丸,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我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我所在的重症病区有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听力不好,加上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近半个小时的问诊及流调都需要保持俯耳、弯腰的姿势,一圈下来全身湿透。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但我也在其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刘爱杰(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很荣幸能够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将是我职业生涯中浓重的一笔。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我们义无反顾迎难而上。我们坚信,只要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外援任务结束后我会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为我的小患者祛除病痛。医院的经历,也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更多奉献。

聂春霞(新生儿科主管护师)

在抗疫的日子里,多得是艰辛,但也有很多温暖。印象最深的是筛查区的一位老奶奶,她曾患脑梗,言语不清,反应缓慢,活动不便,需要我们按时给予踝泵运动防止静脉血栓,每次护理完她都会笑着对我说:“辛苦你了,谢谢你!”每次换完尿垫也会说“不好意思,又麻烦你了”。每次见面,她像自家奶奶一样关心我工作累不累,有没有吃饭,叮嘱我要多喝水。那种被需要的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

马武芳(普通新生儿外科护师)

转眼间外援工作就要结束了,我们医院迎来党的生日,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我能够代表首儿所参加外援抗疫任务真的是非常荣幸。回想这20多天艰苦却充实的日子,我充满着干劲与自豪,收获良多。我一直牢记出发时的诺言,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直到最后圆满完成此次任务。

李硕(重症医学科护师)

医院紧急外援通知后,我深知疫情就是命令,我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这份使命,前往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我所在的病区有各年龄段的患者,对儿科护理人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护理经验,更学会了用肢体语言开展工作。印象最深的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奶奶,因为没有通讯工具无法和家人联系,便把我视为这段特殊时期最亲近的人,时常向我诉说对家人的惦记与思念,真心希望奶奶可以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吴琪(泌尿外科主管护师)

6月12日,儿子办理入学手续,我本想在他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校园里合影留念,但紧急的外援任务改变了原有计划。我曾答应他不会错过成长的重要时段,但作为医务工作者,需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在抗疫的特殊时期,我要履行职责和使命。我相信孩子能理解我,为我自豪!

张亚蕾(血液内科护师)

在短暂又漫长的外援期间,一位91岁高龄的老奶奶让我印象深刻,她曾做过3次大手术,但每一次都无法将她击倒,奶奶乐观豁达的心态让我感慨万千,也给了我面对未来生活困难的勇气。

周月(呼吸内科护师)

我是一名普通的儿科护士,却也肩负着不普通的使命。沉重闷热的防护服,密不透风的n95口罩,以及与新冠患者零距离的接触,这一切和我原来的工作是那么的不同。队友们相互鼓励,团结协作,用信念和勇气保障应急病房的有序运转,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党献礼!

王欢(骨科护师)

医院,面对新冠病毒,我又走近了一步。医院筛查区的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认识了医院的战友,时间虽短但收获满满。因疫结缘在地坛,友爱情谊记心间。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45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