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单位
医院医学检验部
案例经过患者,女,39岁,2月余前出现多关节疼痛,主要累及双手各指间关节、双腕、双肩、双肘、腰背部、双膝、双腕等关节;入院前1周出现无明显诱因右下肢肿胀,初起为小腿,后蔓延至整个右下肢,故来我院甲状腺血管外科就诊。彩超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入院当日检查结果:
血常规示三系下降:WBC3.36×/L,HGB96g/L,PLT98×/L;
凝血功能:APTT50.8秒↑,PT13.4秒,轻度升高,其余正常。
根据检查结果,我们有2点疑问:
1.年轻女性,APTT延长,患者没有出血表现,反而形成血栓?
2.什么原因引起的血栓?
案例分析因考虑患者三系减少以及血栓形成,故请血液内科及风湿免疫科会诊,血液内科医师会诊后建议行ANA、ENA等检查。结果示:ANA(阳性),抗磷脂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
临床考虑该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性偏大,故转入风湿科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如下:狼疮抗凝物检测阳性。
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年修正的分类标准,其内容共包括11项:
(1)颧颊部红斑;
(2)盘状狼疮;
(3)光敏感;
(4)口腔溃疡;
(5)非侵蚀性关节炎;
(6)胸膜炎或心包炎;
(7)蛋白尿(0.5d)或尿细胞管型;
(8)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9)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10)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中各具备一项阳性);
(11)抗核抗体。
在任何时候和末用药物诱发“药物性狼疮”的情况下,抗核抗体滴度异常。该分类标准的11项中,符合4项和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SLE。
本案例中,该患者:
(1)关节疼痛,有关节炎症状;
(2)血常规示三系减少;
(3)抗磷脂抗体阳性(狼疮抗凝物阳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抗 dsDNA抗体阳性;
(4)抗核抗体阳性。
结合以上表现,该患者诊断SLE明确,同时伴有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进一步分析,该患者APTT延长是抗凝物质导致还是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呢?我们检测了患者凝血因子,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除Ⅹ,Ⅻ因子活性少许降低,其余凝血因子活性正常。故排除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PTT延长。此时,APTT延长真相浮出水面,正是由于抗磷脂抗体存在导致APTT延长。
那么,该患者APTT延长,怎么会有血栓形成呢?
抗磷脂抗体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家族,主要通过与磷脂-蛋白复合物结合以及干扰凝血或者抗凝因子发挥作用,能够作用于机体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多个系统引发血栓形成,导致病情反复以及妊娠患者流产。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动脉或者静脉形成血栓,发生率约为40%,其中静脉血栓(多位于上肢或者下肢深静脉)更为常见[1]。
其中,狼疮抗凝物(LA)与蛋白C(PC)途径关系的研究引起众多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4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