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PICC常见适应症为:(1)需要长期静脉输液,但外周浅静脉条件差,不易穿刺成功者;(2)需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3)长期输入高渗透性或粘稠度较高的药物,如高糖,脂肪乳,氨基酸等;(4)需要使用压力或加压泵快速输液者,如输液泵;(5)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如全血,血浆,血小板等;(6)需要每日多次静脉抽血检查者。
PICC常见并发症有:(1)静脉炎(常见);(2)血栓形成(危害大);(3)导管堵塞;(4)感染;(5)导管侧肢体肿胀;(6)导管脱出移位。
现阶段,我们已知了PICC与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但有研究人员不止考虑了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样的也在考虑PICC是否与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有关呢?
前文已经提到了PICC置管的其中一条适应症就是为化疗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此时PICC置管也满足了Virchou的三元素,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也已经有研究表明PICC的使用确实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现有的风险预测工具和循证指南在确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时也将考虑PICC和中心静脉导管包括在内。然而,在研究者之前并没有研究评估picc是否与随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于是研究人员决定亲自验证它们的相关性[1]。
因此,研究人员研究了PICC放置与随后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之间的关系。先假设PICC会增加上肢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且在对临床重要的协变量进行调整后,这种关联依旧存在。
研究人员对来自48医院的76,名住院患者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电话和记录复查确定PICC置管患者在住院90天内的产生、并发症、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和血栓事件。拟合cox比例危险模型,检查PICC置入与上肢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90天之间的关系,并根医院内的自然聚集情况进行调整。
结果发现,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PICC检查。从入院到90天,共发现例血栓栓塞事件(例上肢、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例肺栓塞)。在风险调整后,PICC的使用分别与全因静脉血栓栓塞、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PICC的使用与肺栓塞无关。
(图片源于文章)
研究人员提到这次的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仅限于非icu环境下的普通医学患者。并且研究者的发现受到未测量变量和外部有效性限制的混淆。另外缺乏PICC的特点和护理实践数据。因此,这些因素是否或如何影响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尚不清楚。最后,研究没有对无症状的血栓事件进行筛查,因此无法从此次研究中确定临床静止性手臂血栓形成对后续事件的影响。
但这次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向。首先这次研究得出了PICC的使用与住院普通内科患者三种不同的静脉血栓形成结局之间的关系;其次,观察到可改变的(如肺炎等需要抗生素的感染)和不可改变的患者特征(如既往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栓事件有不同的相关性。最重要的是,有助于指导住院期间的临床实践。仔细权衡了PICC的使用对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的风险和益处,对我们考虑使用替代设备,显得至关重要。
而我们也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追溯PICC是如何造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的。或者通过突破他们研究的局限性,对无症状的血栓事件进行筛查,用以确定临床静止性手臂血栓形成对后续事件的影响。
那对于日常的护理工作来说,要求我们不仅仅只观察上肢是否有血栓形成,更要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4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