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常见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已成为住院患者第一位的可预防的致死性原因。在美国,11%的PE患者死于发病1小时内,主要原因是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89%的存活者中,仍有71%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最终导致30%的患者死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E有关的高病死率仅见于大面积PE,即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表现的患者,对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症状的患者,死亡率是很低的。因此对DVT患者发生有症状PE的风险进行预测,对预防和及时处理PE,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是通过对例D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Wells评分,并根据是否发生有症状PE分为两组,对比性分析了DVT患者发生症状性PE的相关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年1月-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DVT(病程<14天)患者例,男性例,女性80例,年龄12-85岁,平均(61±15)岁。年龄大于40岁者例,DVT发生于左下肢例,右下肢52例,双下肢14例,中心型5例,周围型DVT20例,混合型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6例,骨科、妇科及消化道手术47例,合并恶性肿瘤者37例,卧床者36例,外伤骨折者20例(表1)。所有DVT以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明确,对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血压不稳定、血氧分压下降等症状的患者进行CTPA检查以明确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诊断标准根据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确定,根据患者有无症状PE分为有症状PE组和无(症状性)PE组,除一般资料及患者住院天数外,同时收集患者的ALT、AST、LDH、CHOL、TRIG、GLU等生化指标及APTT、PT-S、TT、INR及FIB等凝血指标。所有患者进行Wells评分法评分。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Wells评分进行比较,再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PE发生影响因素进行筛查。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存在PE为因变量,以ALT、AST、LDH、CHOL、TRIG、GLU、及APTT、DD、PT-S、TT、INR及FIB是否增高、年龄、性别、冠心病病史、Wells评分、DVT类型为自变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结果例急性DVT患者中出现症状性PE者26例(14.28%),大面积PE4例(15.4%),次大面积6例(23.1),非大面积12例(46.2%)[2]。其中男性15例(57.7%),女性11例(42.3%),男女差异无显著性(P=0.55)。全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无死亡发生。平均年龄(61±20岁)。血栓发生于左下肢16例,右下肢8例,双下肢8例。共累及静脉46条,其中下腔静脉3条,髂静脉7条,股静脉15条,腘静脉14条,胫前、后静脉及腓静脉5条,肌间静脉5条。无(症状性)PE组(包括无肺栓塞及无症状性肺栓塞,下同)DVT患者例,男性87例,女性69例,发生在左下肢例,右下肢44例,双下肢12例。累及静脉条,其中累及髂静脉42条,股静脉97条,腘静脉条,胫前、后及腓静脉9条,肌间静脉36条。全部例患者中,受累静脉总计条,其中近端静脉(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条(78.8%),远端静脉(腘静脉以远)75条(21.1%)。 例DVT患者出现症状性PE26例,发生率为(14.3%);患者分为症状性PE组和无(症状性)PE组,两组间在wells评分、血栓部位、住院天数以及外伤骨折为致病原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栓部位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2)而入院时GLU、TRIG、CHOL、AST、ALT、APTT、PT、FIB、INR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增加、近端部位的血栓、外伤骨折是发生症状性PE的独立危险因素,症状性PE增加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Wells评分比较
表3.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讨论DVT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文献报道DVT患者并发PE发生率差异较大,大约在30%~71%之间,PE的死亡率在30%左右。 多数PE是无症状的,不会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PE的高死亡率来自于大面积肺栓塞,即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的患者。PE起病急骤,文献报道约11%的PE患者死于发病1小时内,且大部分无临床先兆,给救治工作造成极大困难。[4]。所以对DVT患者发生有症状PE的风险进行预测,早期预防,及时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PE死亡率。VTE的相关危险因素分为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包括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FVleiden突变等,获得性因素包括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和感染、妊娠、手术、外伤、肿瘤、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等[5]。本研究主要从临床常见的危险因素入手,对比得出外伤骨折为PE的高危风险因素,对于骨折合并DVT的患者要积极预防,提高警惕,如有症状性PE的发生要尽早治疗,以防止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而在本研究中年龄、性别、冠心病、手术、肿瘤等虽然对发生PE的影响不大,但是仍不能完全排除,还应继续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结合多中心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有报道指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我们的早期研究表明,45%的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发生肺栓塞,而发生广泛性致死性肺栓塞的比例仅为4%。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PE评分量表主要有Wells评分和修正的Geneva评分[7],欧洲心脏病学会在年的指南中推荐将这两个评分表作为PE的风险评估量表并于年进一步更新,这些量表对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相关检查、影像检查等项目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肺栓塞的可能性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尽管在使用中有一定的争议,但是他们还是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Wells评分量表是Wells等在年基于一项前瞻性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后提出的一个评分量表,结合D二聚体检测,可以有效的预测患者发生PE的风险,并在近20年的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验证与认同[8]。Geneva评分是21世纪初继Wells评分后另一项预测急性肺栓塞的方法,相对于Wells评分,其内容更加客观,避免了由于主观认识所导致的误差。但由于动脉血气和心率两项评定缺乏稳定性,年又提出了改良的Geneva评分(表7)。但近些年在大量的临床应用中,各国学者对这两个评分量表进行了比较,评价不一。DiMarca及国内叶艳萍,郭晓娟等[9-11]通过对比研究,认为Wells评分对肺栓塞的诊断预测价值最高,在中国人群中更加适用,所以本研究亦使用wells评分对PE风险进行评估。 本研究中DVT患者并发症状性PE的发生率为14.3%,Wells评分为(4.9±1.6),与无(症状性)PE组(3.4±1.4)均属于PE发生的中度可能,可能是因为并未完全排除PE患者,而是无PE及无症状性PE的总和;但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Wells评分增高,症状性PE发生率高;Wells评分不仅是PE的预测因素,也是症状性PE的预测因素。
结论临床上DVT患者有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的风险,应对其进行预测评估。Wells评分增加、近端部位的血栓、外伤骨折是DVT患者发生症状性PE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预防、及时处理,防止致死性PE;而症状性PE增加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参考文献略)
作者:牛鹿原张欢张福先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医院
END礼乐医疗物理预防专刊长按下面骨肽注射液副作用骨肽注射液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39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