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T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脑血管病人常见并发症,尤其瘫痪需长期卧床病人,DVT一旦发生,患者存在发生急性肺栓塞的风险,随时可能导致死亡的发生,因此,D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缓慢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DVT可出现于脑血管病发病后第2天,高峰在4~7天。有症状的DVT发生率仅有2%。瘫痪重、年老及心房颤动者发生DVT的比例更高。DVT最重要的并发症为肺栓塞(PE),脑卒中后约25%的急性期死亡是由肺栓塞引起的。临床表现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诊断和辅助检查对于瘫痪程度重,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应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可早期做D-二聚体测定(灵敏度高用于筛查),阳性者可进一步进行下肢多普勒超声(诊断首选)、磁共振静脉成像、静脉造影(判断血栓部位范围)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1)非药物治疗:鼓励患者尽早活动、腿抬高;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瘫痪侧肢体。物理治疗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2)药物治疗对于有发生DVT高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地给予药物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皮下注射1次/日,有抗凝禁忌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于已经发生DVT或PE的患者,应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气监测,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及镇静止痛等对症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同时采用抗凝治疗,如无抗凝禁忌症,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U/kg静脉推注,之后以l0~20?U/(kg?h)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1.5~2.5。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在使用的第3~6天应复查血小板计数;HIT诊断一旦成立,应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是早期治疗的首选药,出血性不良反应少,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临床按体质量给药,每次?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相对分子质量低,能进入血栓内部,对血栓中凝血酶的抑制能力强于普通肝素。HIT及存在HIT风险的患者更适合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INR。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6.0?mg/d,2~3天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小时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症状。后者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31455.html
如症状无缓解、近端DVT或有PE可能性的患者建议溶栓或外科取栓治疗,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避免用抗凝与溶栓治疗。
贵州佳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业研制的电刺超声多功能治疗仪集合超声低频、超声中频、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等多种技术手段于一体,其治疗贯穿于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立志为众生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有更多精彩与您分享,更多关怀与您互动!白癜风诱发因素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3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