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节以来,为防控疫情,广大市民积极配合留守家中,不聚会、不走亲访友,由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山东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史继学教授谈到,从近期就诊的患者来看,血栓性疾病(如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较往年增多。此外春季天气忽冷忽热,也是血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那么,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如何治疗?请耐心阅读以下健康指南。
一
血栓形成的原因
引起血栓的原因很多,比如血流减慢或血流方向改变、血液粘稠及血管内损伤等,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最容易诱发血栓。过去医学界认为,长时间乘坐飞机与深静脉血栓发病关系密切,而最新研究表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也已成为发病的一大诱因,故称作“电子血栓”。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不能外出锻炼身体,活动减少,睡眠过多,有的打牌、打麻将,有的追剧、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等。长期久坐很容易使体内血液循环不流畅,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会导致膝部以下血流减少50%,大大增加了发生血栓的风险。
饮食改变
饮食的改变——百病从口入。由于平时限制外出,甚至有的人害怕病毒传染基本不外出,在家胡吃海喝,不能很好地控制淀粉类食物、胆固醇以及脂肪的摄入,从而使血糖升高、血液变稠,影响血液通畅易形成血栓。饮水量减少
饮水量减少——代谢减缓。人体70%都是水分,所以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喝水不仅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稀释血液。每天适量饮水可以将身体内部的血液垃圾进行清理。居家隔离期间人们生活规律被打乱,饮水量减少,再加上血流减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控制不力——慢性损害伤人不浅。患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长期卧床患者、老年人、过去有血栓病史、血栓家族史者,肥胖,妊娠或产褥期女性,恶性肿瘤或因恶性肿瘤行手术、放疗或化疗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有可能会引起血栓的发生。
生活规律改变
生活规律的改变——身体也紊乱。随着疫情的蔓延,人们也放了个长长的假期,给你一个房间,温度正好,有食物、有手机、有wifi就是不能出门,晚睡晚起,三餐全乱,生活全变,生活没规律,长时间这种不良习惯易致身体代谢紊乱,容易降低血压,减少脑部供血而形成脑血栓。
不规律服药
未按规定服用药物。对于长期服药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漏服、无药可服的情况,不规律服药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心理恐惧和忧虑
临床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异常(如抑郁、焦虑状态)与冠心病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密切相关。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声明抑郁状态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人们恐惧心理者有之,终日心惶惶然;焦虑心理有之,无法正常工作,收入受到影响;抑郁者有之,某些特殊工作岗位压力过大、过劳。日复一日,精神心理出现异常,身体也随之出现问题。
二
怎么预防血栓?
1
动起来
树立“久坐不动易患血栓”的观念,在生活中改掉“久坐不动”的习惯,是预防血栓必备方法!伦敦血液病学专家贝弗利·亨特教授建议,使用电脑1小时就应该休息片刻,起身走动,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动踝关节,拉伸小腿肌肉。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怀特博士也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了。如打太极拳、体操、原地跑、舞剑、瑜伽、唱歌、跳舞、亲子游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对患下肢静脉曲张、经常腿肿人群可穿弹力袜,避免血液瘀滞,缓解腿部酸胀感。
2
多样化和平衡饮食
要安排好一日三餐,适当吃具有预防脑血栓的食物比如沙丁鱼、洋葱、大蒜、芹菜、黑木耳、香瓜、草莓、葡萄、柠檬、菠萝、鲑鱼、山楂、桃仁、紫菜、韭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不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可防止血液凝固。
3
保证充足的水量
喝水要充足,每人每天喝水量要达-ml。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喝更多的水,因为老年人血液相对来说浓、粘、凝、聚,喝水量多有助于稀释血液,早起一杯水,晚睡一杯水,降低血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居家时间长可以多喝茶。绿茶是人体血糖、血压的克星,可以降低体内胆固醇,对预防高血压和高血糖作用较好。
4
生活规律按规定用药
只有保持生活规律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血栓病发生,对老年人来说生活无规律易致身体代谢紊乱,从而促发血栓。吃完饭半小时后再入睡,因为饭后血液一般都积聚在胃肠里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减少了脑部的血液供应。所以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保持规律的生活。
5
突发症状及时就诊
当突然发生急性胸痛、呼吸困难、失语、肢体活动不灵、小腿肿痛等,记得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医院就诊增加感染机会,但也是相对安全,医院按规定进行了消毒,例如电梯、楼道等等,对所有就诊患者和家属要进行体温测量筛查,大家就诊不必过度担心。
6
调节好心情
用心去陪伴家人,认真地看一本书。樊登老师说过:人生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一定有一本书在等你。我们可以选择对职场有益的书,也可以选择一本期待已久的文学作品,或者选择一本有趣的书,来缓解疫情给我们带来的紧张感。放松心情,享受亲情。这次疫情的发生,更能够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体味活着真好。
三
如何治疗血栓?
对于血栓的治疗,介入科负责人李同飞主治医师表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抗凝、经外周静脉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经皮机械吸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外科手术取栓等。抗凝治疗是基础,单纯抗凝治疗可起到停止血栓增长和预防血栓复发的作用,但无法实现血栓溶解。常用药物为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目前介入科开展较多的是导管接触溶栓。导管接触溶栓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增加溶栓药物与血栓接触面积,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因此只需较低的药物浓度即可产生与较高静脉药物浓度相同的疗效。可更快和/或更安全地使血凝块溶解,减少全身出血的风险,有效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简便易行等特点。经皮机械吸栓(PMT)是将导管插入到血栓中,外接血栓抽吸装置,快速清除血栓,减少出血风险,尤其适用于存在抗凝溶栓禁忌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拦截大块脱落血栓,有效降低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适用于抗凝禁忌、拟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或经皮机械吸栓者。致命杀手
急性肺血栓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一旦发生血栓脱落,可导致肺血栓栓塞,根据栓塞的部位及范围,可无任何症状或出现胸闷、心慌、憋喘、晕厥,严重者可发生猝死。急性肺栓塞治疗方法包括抗凝、经外周静脉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经皮机械吸栓、外科手术等。单纯抗凝治疗主要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低危或中低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经外周静脉溶栓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可抢救患者生命,但溶栓药物用量相对较大,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能耐受经外周静脉溶栓或经外周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者,有条件的单位可行导管接触性溶栓(将导管放置在肺动脉)或经皮机械吸栓(PMT),提高溶栓效果并相对降低出血风险。但此操作有一定风险,尤其PMT,一定严格把握适应证,且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总之,血栓虽小,但危害却很大。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我们呼吁: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管住嘴、多饮水、动起来、防血栓!史继学
史继学,教授,主任医师,山东第一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
李同飞
李同飞,主治医师,山东第一医院介入科负责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4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