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志,56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创医院最早的重症监护病房,长期从事肿瘤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王宏志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便就职于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医院前身),从事肿瘤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医院唯一的重症监护病区并转入重症医学领域工作,负责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以及高危人群的围治疗期监护保障工作。

~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重症医学系访问学习,对各系统的器官功能不全及衰竭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尤其在呼吸治疗、感染治疗、急性肾损伤、创伤与免疫的关系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医院心肺复苏的培训及教学工作。对多部位的动脉、深静脉置管尤其是锁骨下静脉的穿刺置管具有很高的操作技巧,于年成功开展输液港植入术,给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深受患者欢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文22篇,其中SCI收录9篇,内容涉及创伤与免疫、输血与免疫、感染与肾损伤、药物与肾损伤、急性肾损伤的防治、深静脉置管、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多个领域。

年初的新冠疫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王宏志主任积极申请并于2月9医院重症救治一线支援抗疫。医院第一位进入隔离病房开展工作的同志,医院新冠重症救治的首批队员,也是全部外援中年龄最大的队员。

疫情初期,患者多而重,感染科仅有的几张抢救床挤满了危重症患者,面对人员设备、软件硬件都不足的情况,他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深入指导新冠危重症医院建言献策,优化救治流程,改善救治条件,经过一周的努力,有效遏制了重症患者转为危重症,明显缓解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条件和资源紧张状况。为了观察细致、决策精准,更是深入一线带组轮班、身先士卒,勇挑重担,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讲解理论、传授技能、纠正错误,使他们的重症救治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近1个月的支援期间,王宏志参与了许多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会诊、救治工作。他每天都要穿着高防护级别的隔离服,努力适应呼吸不畅、心率加快、胸闷气短,还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但是王宏志将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利用他多年在重症呼吸、重症感染等方面的经验全力挽救重症患者。

“疫情面前,作为一名医生,责任就是要冲锋在前”。王宏志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安全归来。▲(医院供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wh/16745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