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Yston邑石网正版图库
知友:田吉顺(医学、妇产科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作为妇产科医生,说几个妇产科方面的谣言吧。倒不是让「我」深受其害,而是更严重,让很多女性都深受其害。
谣言:月经是用来排毒的。
体内确实会生成「毒素」。这里的毒素,指的是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比如尿酸,如果体内大量堆积的话,真的是会影响身体健康。
另外,还有一些外来成分,比如药物,或者吃进去的一些其他化学物,也都需要排出体外,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清洁」。这个「排毒」的脏器,主要是肾脏,「排毒」的行为,其实主要就是撒尿。
所以,如果临床上谁的一天里的尿量太少了,达到「少尿」或者「无尿」的程度,我们就要担心肾脏是不是除了什么问题,从而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你看,如果真的要「排毒」,那得每天都得排;就算是肾脏功能不好了,需要做透析来帮助「排毒」,那也得是以周为单位。要是作为排毒的方法,一个月才能来那么一次,那效率就实在太低了。
让毒素在体内停留一个月,想想就害怕。
而且,还有些姑娘担心自己月经周期太短,就会老得快。那如果真的是月经用来排毒的话,周期短岂不是更好,排毒排得勤啊。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月经周期短几天,不会让你老得快,21-35天的周期,都是正常的。
而月经也不是用来排毒的,月经里面没有毒。
月经,其实只是周期性剥脱的子宫内膜。
作为孕育胎儿的器官,子宫就相当于一个房间。子宫壁,就相当于是一个房间的墙壁。作为房间的墙壁,中间是砖和水泥垒起来的,外面刷上外立面,里面涂上墙粉形成一层墙皮,所以房间墙壁也是分层的。
子宫壁也一样,也分三层,外面的外立面叫浆膜层;中间的砖和水泥,叫肌层,其实就是子宫壁的肌肉,痛经的来源就是这里;里面的墙皮就是内膜层。
月经,就是来源于内膜层的周期性剥脱。也就是说,这个房间的墙壁,会每个月掉一次墙皮。墙皮随着月经排出去,随后又有新的墙壁再长出来。
所以,月经无非就是一点内膜组织和血液,和排毒没有半点关系。
曾经有患者说,她月经量太少,比室友少多了,担心排毒不完全,对身体不好。
其实,月经量只要>5ml,就不是月经过少了。也就是说,整个月经周期的量,能湿透一片卫生巾,那就算正常量了。
就不要比谁排的「毒」多了,真要是月经量过多,那才是要担心的,因为有些人持续月经量过多,会形成贫血,甚至有些人其实是由凝血功能异常造成的。
更没有必要因为担心排毒不够多,而再去买什么保健品甚至药物,一定要让自己的月经量多起来。那就真的是本来没病,也要给整出病来了。
所以,月经和排毒,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要追求月经量多么多,一个周期的量能湿透一片卫生巾,也就不算少了。
谣言:阴道里面洗洗更健康。
「洗洗更健康」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以至于非常多的成年女性的卫生间里,总是放着一瓶保持私处清洁的洗液。
而这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正常情况下,阴道里面有30多种定植的微生物,它们所占比例大体固定,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没有哪个特别多或者特别少,从而维持阴道内环境的健康。
但是,微生物毕竟也是生物,有时候A菌繁殖的多了点,随后其他菌种会对它产生制约影响,限制进一步繁殖,于是又回到正常分布状态。
因此,我们称这个平衡为「动态平衡」。也就是说,这个平衡是在一个不断的轻微打破,然后重建的过程中实现的。
所以,很多人偶尔会有一点外阴或者阴道的不适感,比如瘙痒,但是程度不严重,可能短时间一两天自己就好了,这就是阴道自身调节的作用,我们称为「阴道自净功能」。
而这个时候如果做阴道内冲洗,反而人为干预打破了这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冲洗之后,阴道要重新建立新的稳定结构,一方面需要更长时间;另一方面,在建立平衡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偏差,使得某种细菌或者微生物增长过快,结果出现疾病。
所以,不是洗洗更健康,反而是本来很健康的,会洗出毛病来。
因此,临床上不建议患者自己做任何的阴道内冲洗。如果有医生开出冲洗阴道的洗液,那也不要去配,下次换个医生就行了,因为这个医生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而如果要清洗外阴的话,最好的洗液,就是清水。而且不建议使用浴花清洗外阴。只要洗干净手,撩着清水清洗外阴,也就足够了。
再强调一遍,任何时候都不要自己做阴道内冲洗,包括月经期或者性生活前后,都不应该冲洗阴道。
谣言:不遵守月子里的禁忌,就会得月子病。
在整个怀孕过程中,女性身体的变化,远不止肚子大起来这么简单,而是全身各个系统都产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在分娩结束后,也绝不是马上就可以恢复到怀孕前的状态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产褥期,一般认为是大约6周。
所以,生完孩子确实有一段时间比较特殊。如果说,把医学上的产褥恢复称为坐月子的话,那么,这个「月子」也确实需要坐。
但是,传说中传统的坐月子,却又包含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内容。比如说,在月子里房间不让通风,甚至还要捂上厚厚的被子,所谓「捂月子」;产妇不能洗头洗澡,连牙都不能刷;饮食禁忌颇多,生冷海鲜通通远离,说这是「发物」,对伤口不好;另外,让产妇尽量不要下地,更不要说到户外了。
而如果你胆敢不遵从,那么就要咒你要落下「月子病」。这东西可不好惹,一旦落下就是一辈子的事儿,要想好,你得再生一个,然后按规则坐月子才成!
对于上面这些坐月子的传统,以及「月子病」的说法,那就完全属于谣言陋习,应该被丢进垃圾箱了。如果真按这些方法坐月子,产妇得到的不是恢复,而是伤害。
比如,几乎每年夏天都有因为捂月子而中暑死亡的报道。正是因为所谓「捂月子」的陋习,才产生了一种完全中国特色的疾病——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一度是中国孕产妇死亡前五位的死因,但是国外却完全没有相关研究。因为只有中国有所谓的「捂月子」,而国外根本就没有这种要命的风俗。
如果产妇觉得热了,当然可以使用各种降温设备,根本就发展不到中暑这一步,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花费精力研究怎么处理了。
再比如,关于产褥期发生深静脉血栓致死的报道,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新闻之中。就是因为月子里不让产妇下床,甚至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进行,所谓「坐」月子。
而产后凝血功能亢进,长期不动,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发生血栓脱落,就会造成栓塞,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这些坑娘的禁忌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个所谓「月子病」的诅咒,在吓唬产妇,不让她们接受正确的科学理念。但是,正规医学中并没有什么所谓「月子病」。
很多所谓「月子病」,比如腰酸腿疼,手臂发麻,不过就是怀孕造成的骨骼系统的变化,多数产后3-6个月后就可以自己缓解了。
而生完孩子,人生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这么长的时间里,总会有各种不舒服,得各种疾病。不管是不是女人、生不生孩子、坐不坐月子,人都是会生病的。不能因为生过孩子,就把什么不舒服都归结到「坐月子」上去。
所以,「月子病」根本就不是病,而是一个谣言,一种诅咒,严重危害着女性的身心健康。
不要相信什么「月子病」的鬼话了,产褥期最大的原则,就是尽量让产妇过得舒坦,吃可口饭菜,该洗澡洗澡,该刷牙刷牙,没事可以出门散散心。
你要相信,医学,是用来帮助你,而不是来诅咒你的。
知友:菲利普医生(医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谢邀,作为医务人员,在我上大三之前一直对一个谣言深信不疑——「止疼药吃了会依赖,不能吃!」。
而从医以后也发现很多患者对此深信不疑,宁可硬扛着也不肯吃止疼药。还有好多姑娘姨妈痛,满头大汗脸发白还硬抗也真是让人心疼。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在大三学药理时,书本知识将这个流毒甚广的谣言打得粉碎。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只要患者符合适应征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为他们开止痛药的处方。
因为我们常说的镇痛药(非阿片类)不仅没有成瘾性,而且对炎症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本身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只要是在积极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就应该果断使用。
首先看看止痛药有哪些种类。止痛药根据止痛原理基本上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这是最常用的一类,基本上全部是非处方药,自己去药店也能买得到。
常见的种类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等。相信这些化学成分不难在止痛药、感冒药的成分说明中见到。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作用,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前列腺素恰好是引起疼痛的化学介质。发烧时前列腺素在体温调节中枢中还有促进体温升高的作用。
所以这类药物能够同时对抗炎症反应、疼痛和体温升高。但是由于部分NSAIDs药物不能区别COX的两个亚型,在阻断了COX-2抑制体温升高和疼痛的同时还阻断了COX-1的作用,使胃十二指肠粘膜中的前列腺素水平也被压低,导致这些细胞分泌碳酸氢钠的功能下降,从而胃粘膜表面的黏液层变薄,不足以抵御胃酸的侵袭。
这就会导致胃及十二指肠的粘膜可能出现溃疡。所以一些人吃这类药会胃疼。而一些有胃肠溃疡病史的患者,也要慎用。
但是第二代NSAIDs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难题。新一代的NSAIDs,名字里面多带有「昔布」两字,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在阻断COX-2的时候不耽误COX-1的工作。也就避免了胃肠的损伤。
这类药物对轻度的内脏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和头痛有不错的缓解作用。对于最早期的癌症疼痛也有效果。而且由于不结合阿片受体,所以不会成瘾。
阿片受体,其实就是鸦片受体。鸦片(阿片)类药物会和受体结合,抑制神经中枢的痛觉形成。阿片类药物如果反复使用,受体密度上调,药物要越用越多才能达到足够的效果。会形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药瘾。
第二类,中枢性止痛药。
如果说NSAIDs作用在源头,中枢性止痛药则是作用在最终阶段——痛觉中枢。
它可以抑制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摄取,影响痛觉信号的传导。代表药物主要是曲马多。这一类药品还算不上鸦片(或阿片)。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成瘾性。它也可以结合阿片受体,但亲和力比较有限。这类止痛药都需要处方,而且是二类精神药物处方。
第三类,麻醉性止痛药。
以鸦片酊、吗啡、杜冷丁这些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因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癌症疼痛。这类麻醉药品需要专门的处方,一般药店也没有备货,医院拿药。
第四类:解痉止痛药。
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和其它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比如胃肠、胆道、泌尿道的绞痛。这一类疼痛和炎症浸润、癌症侵犯无关,主要是平滑肌组织「抽筋了」。
代表性药物有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碱等。这类药物也不会有成瘾性。
第五类,抗焦虑类止痛药。
精神的焦虑本身能够引起偏头痛、对其他种类的疼痛也能推波助澜。所以这类药物通过使情绪稳定、肌肉放松,达到止痛作用。也用于头痛的治疗。
代表性药物有安定、氯硝安定,谷维素(辅助治疗,非处方)等。这一类药物需要在精神科/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而且购买都需要精神类药物特殊处方。
综上,「止疼药能上瘾,千万不能吃」这个论断绝对是谣言。能形成药瘾的止疼药都是需要特殊处方的,药店里肯定买不到。
如果出现了拔完牙疼痛、痛经、关节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等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放心吃止痛药就行,因为那些会让人上瘾的止疼药,一般只会开给癌症晚期患者。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知乎热门文章
男性的哪些表现会被说「情商低」?
PGOn说受黑人嘻哈影响,黑人嘻哈:??
有什么让人拍案叫绝的智障设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wh/1674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