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的回流障碍,是很常见的血栓类疾病。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

急性期,当血栓脱离了腿部的静脉,游走到肺脏,阻塞肺部血管,就形成严重而致命的肺栓塞。后期则因血栓后遗症,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深静脉血栓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误诊率以及死亡率,在各种手术前后,尤其在骨科创伤后,发病率更高。深静脉血栓若没有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损伤,甚至可因发生急性肺栓塞致人死亡。

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症状?

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相对的差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因此当出现以下症状时,我们应该考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大,应及早就医。

1、局部突然肿胀、疼痛。

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并且有局部的疼痛感甚至剧痛,脚掌无法着地,在行走时症状更加严重。将脚向自己方向弯曲时,感到小腿肌肉深部的疼痛。若整个下肢都出现了明显的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并伴有体温升高和心跳加速,则应考虑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2、皮肤发亮、青紫色、出现水泡。

此时若不及时就医,会进一步导致下肢血供障碍,在足背和小腿处出现水疱,皮肤温度也会明显降低并呈现出青紫色。此时再不及时处理,可产生肢体的坏死。

3、呼吸困难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应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就诊。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1、静脉壁损伤。可由静脉内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导致静脉炎,骨折碎片损伤血管,静脉周围的感染病灶引起。

2、血流缓慢。常见于创伤后、术后、肢体制动、瘫痪的肢体、长期卧床或久坐的病人。

3、血液高凝状态。主要见于肿瘤病人、产后、长期服用避孕药、创伤、术后等情况。

4、其他高危人群:老年人、肥胖、长途坐飞机、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工作的人群等。

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深静脉血栓首先应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包括:各种卧床患者、大手术后病人。主要有以下预防措施:

1、骨科术后基本预防措施:

  (1)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2)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

  (3)足、趾早期活动,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电刺激、空气波压力治疗促使静脉血流加速;

  (5)瘫痪肢体可由家人进行按摩或被动活动。

2、口服抗凝药物: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因此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骨科创伤后长期卧床患者出院后应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总之,血栓一旦形成,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预防重于治疗。

END

声明:图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jc/16743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