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神外频道”改版后不定期推出科普短文,面向广大读者刊出原创文章,旨在将深奥的神经外科临床诊治意见变换为通俗易读的小短文。将看似神秘的“神经外科”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解释成深入浅出的图文形式。文中观点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慢性病人。中国有句古话:是药三分毒!抗凝药物就是悬在病人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运气不好就容易引起脑出血。
正文
小编在急诊碰到了很多药物引起脑出血的患者,但在询问病情时,家属对于亲人长期在服用什么药物并不知情;或者知道在服用药物,但并不知道药物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所以我们首先要说明抗凝血药物的作用原理。
抗凝药物能让人体内的血液不容易凝结成块:打比方说血管就是一条河道,凝结成块的血栓就是水里的泥沙,泥沙越多河道越容易堵塞,心脏血管堵塞就是心肌梗死,脑血管堵塞就是脑梗死,肺血管堵塞就是肺栓塞,这些疾病都会危及生命。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这些病人的死亡率。
但反过来讲,当河堤决口时,决口处需要很多的泥沙来堵住缺口的;我们血管的破口出本来可以因为一系列生物作用制造血栓、修补缺口,但在服用抗凝药物时,病人血液中起作用的生物材料不足,不能有效制造血栓,所以出血不容易止住。
下图所示血栓形成过程,许多原因都会刺激血小板(蓝色小盘)和血液中的一些凝血因子发生反应,合成纤维蛋白(白色网状物),包绕红细胞(红色圆盘),最终形成血栓封闭血管破口。
首先登场的是老牌药物“华法林”。华法林常用于房颤、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的预防。长期服用华法林需要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一般为2—2.5之间,既可以有抗血栓的作用,又将脑出血的概率降到较低水平。那么概率是多少呢?答案是12%—20%,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服药时间的增长,脑出血的概率会逐渐增加。
然后又有一个大牌来了——“阿司匹林”。最初阿司匹林被设计出来是用于治疗
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等等,就和散利痛、布洛芬等等是一样的;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他的新用途——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所以现在阿司匹林又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尤其是血管内放置支架或者进行血管手术的病人。
另外阿司匹林还有一个小伙伴叫做“波立维”,化学名叫氯匹格雷,作用和阿司匹林很像,不过效用要强的多。
还有一些临床应用正处于上升期的新型抗凝药物,比如“泰毕全”(达比加群)、“拜瑞妥”(利伐沙班)或“艾乐妥”(阿哌沙班)。这些药物目前认为较华法林相比脑出血的概率要低,所以暂时认为他们比华法林抗凝更安全。
重点又来了,服用药物导致的脑出血该怎么办?
小编说句实话,除了华法林有特别有效的对抗药物之外,其余上述药物均没有特别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这就意味着一点,医生只能补充外来的血小板或者凝血因子,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那么又会有人问,脑出血除了用凝血药物不是还能手术治疗么?答案是医生这时还真不能手术了,因为凝血功能差意味着手术中很难止血,术中大出血可能性非常大。所以神经外科大多数手术在禁忌症中都有一条: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者禁止手术。只有个别手术可以在医生充分评估和处理后才能进行。
结束语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小小药片竟然会有如此致命的一面?正如我常和病人说的,只要是治疗就有风险,吗丁啉都会引起心律失常,阿司匹林引起脑出血也是很正常的。
不幸的是,我们神经外科医生在面对抗凝药物引起的脑出血患者时,真是有心无力。医学不是万能的,之所以医生总是悲观而保守的,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的无可奈何。
联系我们
转载文章请在文中附下图,即视为有效授权!
作者:方晓东
编辑:方晓东
监制:石键副主任医师
责编:傅伟明主任医师
浙江大医院神经外科是浙江省神经外科发祥地,年度全国神经外科十强排名第九。
我们还在不断努力前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4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