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十人九痔,可见痔疮是上帝送给绝大多数人的礼物。虽然几乎人人有痔,但只有大概10%的人需要手术切除。

痔(hemorrhoids)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由血管静脉丛扩张,纤维支持结构松弛、断裂而形成的肛垫移位及病理性肥大形成的软团块;外痔是由肛周皮下血管扩张、炎性肿胀而隆起的软团块;混合痔则是内痔与外痔相对应部位的融合。痔的形成主要与排便困难、腹泻、低膳食纤维饮食、怀孕、内括约肌功能紊乱、遗传、年龄、解剖学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内痔”“外痔”“内外痔”“牡牝痔”范畴。

有关国内的痔病发病率报道不一,但总体来讲痔病患者占肛肠疾病患者比重较大。痔是肛肠专科医生必须会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年我国曾普查了个单位,其中痔病患者人,占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的87.25%,占总受检人数的46.3%。年报道区域内人的肛肠疾病发病情况,痔病患者占患肛门直肠疾病人数的74.94%,占受检人数的15.14%。年报道对南方某部队的人进行肛肠疾病调查,其中痔病患者占患肛门直肠疾病人数的86.62%,占受检人数的38.84%。年报道区域内的肛肠疾病调查情况,其中痔病患者占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的46%。最近的一次调查数据显示,痔病患病率在农村和城市中介于47.2%~50.3%

本病病因不是十分明确,但常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解剖因素:由于肛门直肠位于人体最下部,其血管及其分支压力增大,影响肛门直肠血液回流。②感染因素:痔静脉丛的血管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可导致部分血管壁纤维化、脆化、变薄,使得局部静脉曲张。③排便因素:粪便不易排空,对直肠下段、肛管部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血管受压;排便次数多,腹压增加,肛门直肠部静脉回流障碍。此外还与饮食、遗传、妊娠和分娩、慢性疾病、职业和年龄等有关。

痔病患者通常伴随着便秘和肛管静息压升高,痔组织的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纤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同时,患者的肛垫微循环和一些血液生化指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尚不确定这些变化与痔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病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涉及几种学说,如静脉曲张学说、血管增生学说、肛垫下移学说、肛管狭窄学说,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学说、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等。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屈式韧带肌随年龄增长而出现退行变性现象,表现为疏松、扭曲、断裂,这是肛垫下移学说的主要依据。关于痔组织血管的形态变化,目前获得的比较确切的结论是窦状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血管壁结构变化和完整性破坏,这是痔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突出特点,也很好地解释了痔病患者出血症状。

临床表现

临床可表现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症状。内痔可间歇性便血,随着病情进展痔核可脱出;外痔一般仅有肛门部坠胀感、异物感,或伴有局部红肿、渗出、破溃,或伴肛缘皮下突发青紫色的肿块,疼痛剧烈,或肛缘皮下柔软青紫色团块隆起,经按压可消失,或肛门边缘赘生皮瓣,一般无明显疼痛和出血;混合痔表现可兼有内痔、外痔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

临床表现

内痔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的主要症状是肛门部有软组织团块,可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治疗

西医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痔的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其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的大小更有意义,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

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可采用含有角菜酸黏膜修复保护和润滑成分的栓剂、乳膏及含有类固醇衍生物的药物,可在急性期缓解症状,但不应长期和预防性使用;全身药物治疗,如常用药静脉增强剂可改善肛周痔区静脉循环,以及抗炎镇痛药能有效缓解内痔或血栓性外痔所导致的疼痛。

中成药治疗方案

基本原则

中医学主张痔病的治疗应内治和外治并重,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稳定的效果。

分证论治(表1-1)

表1-1 痔分证论治

上表内容详解,重点强调同病同证辩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

预防本病及治疗时需积极纠正大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尽可能缩短排便时间,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燥,饮食上需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并且避免久坐久立,经常进行提肛锻炼。

点击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4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