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作为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根源,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将每年的10月13日定为“世界血栓日”,以期提高公众对血栓的认知。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静脉血栓,虽然同属于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但却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

·正·文·来·啦·

何为静脉血栓?

人体的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是离心的管道,而静脉则把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带回心脏,是回心的管道,毛细血管是位于小动脉与小静脉间的微细管道,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所谓“静脉血栓”指的就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在静脉中形成血凝块,造成血管内血流受阻,进而导致局部肿胀和疼痛。静脉血栓通常发生于大腿、小腿或盆腔的深静脉;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何为静脉血栓的征象?

一旦机体出现静脉血栓,身体就会报警,所以我们需要认识来自身体的警报。

1

如果出现一侧肢体出现红肿,同时伴有疼痛(可为酸痛、胀痛,小腿肌肉会出现明显压痛),应警惕患肢深静脉血栓。患肢红肿的范围与受累的静脉有关,如果静脉阻塞部位较高,肿胀可累及小腿,甚至大腿;随着时间的推迟,颜色会变暗,呈紫红色。患肢也可能出现局部温度升高,用手触摸会有类似于发烧的感觉。

2

当出现突发性气短、呼吸困难、与呼吸相关的胸痛、咳嗽,尤其在已有肢体肿胀的情况下,应考虑肺栓塞。严重时可出现咯血、晕厥,甚至猝死。

3

其他少见部位的静脉血栓,如脑静脉血栓和腹腔内脏静脉血栓,它们的临床表现常不特异,易被忽视。脑静脉血栓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也可以出血肢体活动不利,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腹腔内脏静脉血栓由于累及的血管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可表现为急性腹痛及其它非特异性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也可表现为腹胀、皮肤发黄、瘙痒、发烧等。

出现上述表现并不代表一定发生了血栓,但如果出现,尤其在血栓的高危人群中,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存在静脉血栓,必要时需要进行血D二聚体、血管彩超、核医学检查、CT、甚至血管造影等检查。

谁是血栓的高危人群?

德国医学家、人类学家和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也被称为“Virchow三角”: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具有抗血栓特性,保持血管内血流通畅,手术、创伤导致血管壁受损,其抗凝作用也会受到影响;久坐制动、长期卧床等可造成血流缓慢淤滞;妊娠期、恶性肿瘤等则可引起血小板升高、凝血因子增加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造成凝血亢进。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引起血栓的因素,发生血栓的风险则相应增加,我们可以把这些具有一个或多个致栓因素的人称为血栓的高危人群。

◆◆◆

老年人

血栓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可能与老年人中较常见的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合并症既会增加血液高凝、也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完整性,活动减少造成血流相对缓慢,上述因素均可能促进血栓的发生。

◆◆◆

妊娠期或接受雌激素治疗的妇女

雌激素可增加血液的高凝,故接受口服避孕药物或激素替代的妇女血栓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妊娠期妇女除体内雌激素增加以外,胎儿生长直接压迫腹部血管,或使骨盆压力增加,使血流缓慢、甚至淤滞,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

肿瘤等内科疾病患者

肿瘤自身可以分泌一些物质,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其次肿瘤引起的免疫机制的反应也可以产生一些物质,比如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使体内抗凝机制失效,从而引发血栓。

除肿瘤以外,还有一些疾病同样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如肾病综合征、炎症肠病;值得注意的是,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是有JAK2VF突变)、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也增加血栓风险,而且两者导致的血栓常发生于少见、特殊部位,如腹腔内脏静脉血栓、静脉窦血栓。

◆◆◆

具有血栓家族史的人

遗传性抗凝蛋白(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乏也可导致静脉血栓。如果有血栓家族史,尤其是家庭成员在40岁之前发生血栓或有多人发生血栓,高度提示存在遗传性血栓性疾病,建议进行抗凝蛋白等检测,但不建议在血栓的急性期(发生血栓1-2周之内)、或使用华法林时进行,有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

◆◆◆

久坐、长期卧床的人

人们如果连续几个小时甚至更久都不移动身体,会造成血流相对缓慢,这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严重外伤、重病或手术的人,由于在病床上久卧而导致血栓风险显著上升。此外乘坐外长途车或飞机,由于空间较小、活动局限,发生血栓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经济舱综合症就是指长期旅行的人尤其乘坐飞机,因下肢长期保持屈曲位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至可因肺栓塞致死。

静脉血栓该如何防?

静脉血栓既然是静脉里的“挡路石”,那么它会引起静脉中的血流缓慢、甚至淤滞,如果在大血管,全身的血液循环也有可能停止,可想而知,生命也随之结束;如果在小血管,影响局部的营养供应,局部的组织脏器功能也将受到影响。所以说静脉血栓症是一种致死致残率的疾病,需要充分引起大家的重视。

预防静脉血栓,说到底就是避免或改变血栓的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适当运动;减少吸烟、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多饮水,避免脱水而加重血液浓缩。手术或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定期将双腿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循环,对预防有一定的好处;术后患者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也应尽早下床活动。住院患者血栓风险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医生会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分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低的可以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高的要采取包括抗凝药和机械性方法并用的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该如何治?

一旦发生血栓,早期诊断、尽早治疗,恢复血管内的血流,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

在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主要起作用的是凝血因子,因此治疗上就要使用一些减少或抑制凝血因子的药物,也就是所谓“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目的在于稳定血栓、不让血栓长大和脱落。不同的病人需要根据血栓累及的血栓、身体情况(包括合并的疾病、肝肾功能等)、经济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

目前常有的抗凝药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肠外用药,也就是通过打针或者输液进入体内;另一类是口服药物。肠外用药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等。口服药中最经典的是华法林,也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尽管方便服用且便宜,但出血的风险较大,还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除了华法林,另有几种新型口服抗凝药,比如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也可以预防和治疗血栓。无论选择哪种药,必须强调达到治疗需要的强度和时长,否则影响治疗效果。至于用药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导致血栓的危险因素是否可以去除。手术或妊娠等一过性因素导致的血栓,一般建议在诱因去除后抗凝3月左右即可;若造成血栓的因素无法去除,比如肿瘤无法控制或遗传性因素等,则建议长期抗凝治疗。

除药物治疗以外,静脉血栓的治疗还包括全身溶栓治疗和手术/介入治疗(如静脉取栓、静脉腔内成形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等)。但具体采用何种治疗,需要由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血栓局限于浅表静脉或下肢远端,则可根据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如住院、既往血栓病史等),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对于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先定期复查血管彩超,暂不治疗。

所以,了解血栓的危险因素,尽量避免;识别血栓的高危人群,给予







































白癜风有治愈的吗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3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