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教授门剑龙,年2月28日在京出席了由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的“妇科盆腔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暨妇科盆腔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专家讨论会”,对妇科术后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防治方面做了精彩的演讲。
△图为门剑龙教授在妇科术后血栓防治共识大会上发表演讲,题目是《从凝血监测看妇科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
门剑龙教授在《从凝血监测看妇科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中讲到,血栓是失去控制的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成为血栓形成速度非常快,从几根纤维蛋白丝到血栓雏形仅需2分钟的时间,在目前临床治疗中很难准时并且及时治疗或者阻断,因此在妇科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预防上,做好风险评估甄别很重要,针对不同患者的危险度采取有针对的血栓预防措施。
门剑龙教授从凝血因子、D-二聚体等多方面讲述了血栓形成因素,从凝血监测方面解释了血栓防治概要。此外,门剑龙教授对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措施、治疗方案建议、及针对不同患者患病情况怎样做好VTE风险评估做了详细讲解。
△门剑龙教授在妇科术后血栓防治共识大会中接受媛爱APP独家采访(观看完整视频,请下载媛爱APP)
扩展阅读
凝血因子是一个“大家族”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统称。迄今为止,被世界卫生组织编号的、有效的凝血因子有12种: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素)、Ⅲ(凝血酶原酶)、Ⅳ(钙因子)、Ⅴ(促凝血球蛋白原)、Ⅶ(促凝血酶原激酶辅助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Ⅸ(抗血友病球蛋白B)、Ⅹ(自体凝血酶原C)、Ⅺ(抗血友病球蛋白)、Ⅻ(表面因子)。其中,大多数在肝脏内生成。
凝血因子介导的血栓形成机制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凝血因子中,其中大多是含糖的丝氨酸蛋白酶(Ⅹ和Ⅺ因子)。整个凝血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凝血酶原的激活及凝胶状纤维蛋白的形成。凝胶状纤维蛋白形成后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填补血管上的出血点。
PT和D二聚体所扮演的角色
监测凝血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监测PT(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PT是指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1-16秒。当临床中所监测到的值低于正常范围值时,常常提示就诊者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女性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或血液高凝状态等。而D二聚体是血栓溶解也就是抗凝过程中的产物,当其水平增高时表示机体内正在自发的进行溶栓(体内有血栓存在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凝和抗凝呈动态平衡
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血凝和抗凝呈现的是动态平衡状态,机体就可在出血时有效地止血,又可防止血块堵塞血流,但当这种动态被打破,血管内出现血栓时,人体内的抗凝系统就会被启动:一方面抗凝血酶能与凝血酶原以及凝血因子Ⅶ、Ⅸ、Ⅹ结合使它们失去活性,从而阻断凝血过程,另一方面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溶酶,这种酶可以溶解纤维蛋白,产生各种FDP(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碎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解产物就是上文中门剑龙教授提到D二聚体,所以通过对D二聚体的检测以及对PT的监测,可以及早的对妇科盆腔术后血栓形成起到监测和预防的作用。
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官方移动客户端—媛爱APP独家媒体支持和独家现场报道。
想了解更多会议内容,请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价格便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38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