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年龄集中在20—40岁,人生中最飞扬的年龄却遭遇疲乏、贫血乃至血栓、肾衰的威胁,从发病到确诊“路遥遥,途漫漫”,患者及家庭成员身心俱累……

5月21日,《中国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PNH)生存状况白皮书》在深圳发布,首次用数据描摹了PNH患者群体的真实世界。

名病友参与到这份调查之中,对于PNH这种发病率不到百万分之三的超级罕见病来说,数据量放眼全球也相当惊人。“这是我最难忘的一天。”PNH病友之家发起人佳佳感慨万千,从年的一个聊天群起步,到如今有多名注册会员,PNH患者组织向目标又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让罕见被看见”。

●南方日报记者严慧芳

迟到的诊断??

超级罕见病的“痛点”

刚开始的症状是乏力、咳嗽,以为是感冒,血常规检查却发现多项异常,医院找不到原因,医院、省医院,最后才确诊是PNH这种罕见病。

这是浙江病友南华(化名)的故事。发病的时候,他24岁,刚刚结完婚生完孩子,作为家中顶梁柱,生活却被突然踩下“急刹车”。“阳光男孩”医院的常客,每年要去十几二十次。

类似的故事,佳佳知道很多。36岁的晴柔(化名),十年前被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五年前开始出现血尿,因为恐惧没有做肾穿检查,也未系统性治疗,直到去年才确诊PNH,不到半年就因门静脉血栓急诊送院抢救。

白皮书数据显示,在名受访者中,首次出现PNH相关症状的中位年龄在25岁,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血红蛋白尿(63.8%)、由贫血带来的疲乏、心动过速、呼吸短促、头痛(61.1%)。其他常见症状包括黄疸(如巩膜和皮肤变黄),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腹痛、背痛、勃起功能障碍等,超七成受访者首次发病即数症并发。

从就诊情况来看,33.7%受访者曾经历过误诊,其中1名患者自述误诊25次。由于医患对PNH缺乏了解、疾病本身缺乏独特的临床症状等原因,中国PNH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近两年。诊断不确定性和延迟成为PNH患者“绝望与焦虑”的根源。

抱团取暖??

让更多人知道PNH

“PNH不是先天性的基因突变。”医院付蓉教授介绍道,PNH全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这是后天获得性的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发病机制是X染色体上,糖化磷脂酰肌醇-A基因(PIGA)突变,导致细胞表面锚定蛋白缺失,从而导致细胞更易被补体激活,造成溶血性贫血。

“溶血是持续性的,但有一个阵发性加重表现。睡眠之后,体内二氧化碳蓄积,酸性环境变得更有利于补体的激活,在夜间攻击红细胞会更明显,所以病人晨起会有血红蛋白尿的出现。”

尽管PNH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以往没有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国内外数据显示,PNH患者5年死亡率约为35%,中位生存期为10年。

“一次关键部位的血栓,就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佳佳解释,PNH又被称为“隐形残障”。疲劳、心悸、气短,这些症状可以因很多疾病引起,并没有特异性,也并非每个患者都会有血尿。“有的患者是20多岁发生血栓送到血管外科抢救,历次误诊后才被确诊。”

年,佳佳和病友们建起了交流群,一直到年,这个群体才有了自己的名字:PNH病友之家,并开始有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4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