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AME作者面对面”专栏由编辑部精心挑选了发表在AME旗下杂志的优秀论著,诚邀作者总结亮点;“不期而会·作者面对面”系列则是从中邀请杰出的作者团队进行线上对话,引出背后的科研故事,进一步启发广大医学同行的学术思维,共促成长。
在Annalsof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点击了解详情)中,医院孟然团队发表了“颈内静脉狭窄的临床预后分析”的研究。编辑部诚邀本文通讯作者孟然分享研究团队的科研思路,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在热爱的领域深耕、成长。
不期而会·孟然
AME:贵团队如何想到围绕“颈内静脉狭窄”展开研究的?目前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难点和挑战是什么?
孟然:颈内静脉作为神经内科脑静脉系统常见病,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解剖学变异,并没有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遇到长期被头痛、耳鸣、颅鸣、眼干眼涩、颈部不适、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困扰的患者,这些患者往往首诊不是神经科,而是例如耳鼻喉科、眼科、心理科等,经过一系列系统检查后并没有发现相关科室的问题,因此误诊率和漏诊率高达90%以上。等到患者辗转至神经内科已经是疾病进展了相当长的时间。大部分的颈内静脉狭窄患者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是非特异性的症状往往长期困扰患者的生活,此外临床上对于颈内静脉的不熟悉,造成疾病早期难以识别和诊断,往往造成误诊和漏诊。严重的颈内静脉狭窄可以造成颅内压急剧升高,此时甚至需要支架术解决狭窄的问题。所以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于颈内静脉狭窄的认识以及早期识别,避免漏诊和误诊,并且为了探究病理机制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我们团队展开了一系列对颈内静脉的研究。
由于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不同,不存在平滑肌,容易受到邻近解剖结构的影响,例如颈椎的横突、茎突、动脉、甲状腺、淋巴结等,所以不能用理解头颈动脉的思路来考虑颈内静脉狭窄的问题。我们的前期综述就对颈内静脉狭窄的病因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且对于一组真实世界的颈内静脉狭窄队列研究进行的SPECT分析提示,颈内静脉狭窄患者存在脑血流代谢的改变。但是具体发病机制、基于病因学的合理治疗方案是这个领域的难点和挑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将要继续进行的研究内容。
AME:研究结论与之前的预期是否一致?过程中,有没有与开始的预期不一致的情况,或者预期所未预料到的情况等等,贵团队是如何迎接这些挑战的?如果是与预期基本一致的,那相信团队也一定是在前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能否分享一下这些“背后工作”?
孟然:研究结果基本和临床实际工作的结果是符合的。我们团队在前期工作积累了大量的颈内静脉狭窄病例,并且团队成员对这些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的全方面收集和总结,以及随访工作。由于之前缺乏对于中国人颈内静脉狭窄的队列研究,本研究也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AME:之前,是否有类似研究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结论与贵团队研究结论是否有出入?如果没有,那么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您认为这项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孟然:国际上最早是Zamboni教授在年首先提出了“头颈静脉回流不良”这一概念,并且认为与多发性硬化密切相关。而颈内静脉狭窄作为头颈静脉回流不良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逐渐开始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不过大多数研究都是和多发性硬化相关,并且主要研究对象是高加索人。而关于中国人的颈内静脉狭窄研究仍然是空白,我们团队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团队将症状性颈内静脉狭窄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进行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提高了临床工作者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并且揭示了颈内静脉狭窄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病因,因此在治疗上应该根据不同病因作出最佳的临床决策。
AME:这篇论文是否还存留一些问题是需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加以解决的?贵团队未来是否有这些方面探索的计划?
孟然:这篇论文反映了中国人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的颈内静脉狭窄特点,未来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此外,对于颈内静脉狭窄的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团队未来会通过动物模型来深入研究颈内静脉狭窄的病理机制,并且进一步根据病因来细化和优化治疗方案,扩大样本量的规模,以探索最佳的治疗方式。
AME:您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ATM杂志?怎么想到要把这篇文章投稿到这本杂志的?从投稿到文章正式发表,中间是否有大修/小修,历时多久?这本杂志跟您接触过的其他杂志是否有什么不同?
孟然:我是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4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