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神经每周五个工作日都有雷打不动的早餐病例学习,每天3个短小精悍的小case,每天掌握3个知识点。每个群的群主轮流提供早餐病例,感谢各位群主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也感谢参与讨论的众多群友。大家思想的碰撞,产生了无数的智慧火花,常在群里逛逛,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整理:卢志杰(医院神经内科)病例提供:张龙(医院),孙睿(医院),王卫胜(医院神经四科),张文胜、马国重、蓝海平、李建标(医院神经内科),邱喜林(医院)病例整理:李惠明、谭小林(医院)、郭阳审校:梁新明,黄波涛,申永国病例1男性,54岁,头疼,视力减退。头颅MRI增强冠状位可见颅底脑外不规则实性占位,沿鞍区、脑干周围间隙匍匐生长,包绕血管与脑组织,呈明显均匀强化。诊断:Rosai-Dofmandisease(RDD)罗-道病。RDD也被称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慢性复发病程,常见于青年或儿童。年JuanRosai和RonaldDorfman对其详细报道并正式命名。通常表现为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相关的无痛性淋巴结病,孤立的颅内RDD比较罕见。颅内RDD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脑膜性病变,其中鞍区和垂体区域是最常见的累及部位,因此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障碍。符合脑膜瘤的神经影像学特点。由于中枢神经系统RDD比较罕见,因此一般在组织病理学诊断后才得以明确诊断。其他颅内脑膜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淋巴瘤、转移性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神经结节病、神经类肉瘤病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等。病例2女,32岁,左侧听力下降伴头昏头胀。头颅MRI可见:左侧桥-小脑脚脑外团块样占位,向内挤压脑干及小脑。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呈明显强化,内部信号欠均匀,有一蒂样信号伸入内听道。诊断:听神经鞘瘤。听神经鞘瘤起源于听神经鞘,是一典型的神经鞘瘤,此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也是CPA区最常见的脑外肿瘤,约占80%。本病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最年幼者为8岁,最高年龄可在70岁以上。肿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段。大多数是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本病多属良性病变,即使多次复发亦不发生恶变和转移。MRI主要表现为:早期仅为听神经增粗,后沿着桥小脑区生长,以内听道口为中心的软组织占位,伴内听道不同程度扩大呈漏斗状,常有一蒂伸入内听道。肿瘤为圆形或结节状,多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常有囊变;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液化坏死及囊变部分无强化。瘤体较大压迫邻近组织,实性占位与漏斗样内听道构成“冰淇凌蛋筒征”。病例岁,女,失语伴精神异常9小时,表现为反应迟钝、不言语,不能听懂他人说话及执行指令,伴惊恐。头颅MRI可见双侧海马对称异常信号,双侧丘脑散在点片异常信号。长T2,FLAIR高信号,弥散轻度受限,ADC无反转。(序列比较乱)胸部CT可见左肺下叶占位,边缘毛糙,有毛刺征。诊断:边缘叶脑炎。所有癌症类型都可导致副肿瘤性脑脊髓炎或其变异型(LE、脑干脑炎、脊髓炎,约75%的患者其基础肿瘤是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磁共振成像:颞叶内侧、海马FLAIR高信号或轻度增强,PET显示病灶高代谢,与副肿瘤性LE有关的最常见的肿瘤是肺癌(SCLC多见)、精原细胞瘤和其他睾丸肿瘤、胸腺瘤、乳腺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相关自身抗体的类型随肿瘤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副肿瘤性脑脊髓炎患者有抗Hu-抗体[也叫做抗神经元核抗体(antineuronalnuclearantibodies,ANNA-1)],这些抗体针对神经元特异性RNA结合核蛋白,且与副肿瘤性感觉神经元病和脑脊髓炎有关。病例岁,男性,认知功能障碍4月。头颅MRI可见:双侧颞叶萎缩,FLAIR高信号,右侧为著。诊断:神经梅毒。神经梅毒作为晨读的常客已多次出现。虽然患者右侧颞叶FLAIR高信号,初看与单疱脑炎难以区分,但结合进行性痴呆的病史,及病变区萎缩而非肿胀的特点,诊断神经梅毒应该难度不大。病例岁,女性,以“突发四肢瘫痪、缄默2天”入院。诊断:Galen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岁,男性,头部外伤后,持续头痛2周。偶有视觉变形。T1(B)和T2(C)磁共振成像显示右侧枕部血肿周围明显水肿,灌注(C)图灌注降低增强(E)窦汇合处和右侧横窦充盈缺损,典型的δ征(中间低密度,周边高密度)。诊断:上矢状窦、右横窦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岁,女性,发作性记忆力减退6天,伴不认识字,答非所问,不能正确使用工具。诊断: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上面三个病例(病例5-7)是不同引流区域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0.5-1.0%。我国育龄妇女产褥期CVST发生率较高。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由于脑静脉与静脉窦之间、静脉窦与静脉窦之间,以及静脉窦与颅外静脉之间在解剖上存在吻合、沟通,当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累及范围、侧支循环的差异因素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从无临床症状到病情严重,甚至死亡;由于凝血与纤溶状态的波动导致患者病情呈缓解与加重交替。本病多数亚急性或慢性迁延起病,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d以上。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上矢状窦血栓、海绵窦血栓、横窦乙状窦血栓、直窦血栓、孤立皮层静脉血栓等五种主要类型。上述3个病例展示了其中3种。静脉血栓形成在平扫MRI表现多样,核心特点为静脉性梗死,即伴有明显血管源性水肿的出血及梗死,病变符合上述静脉引流区域。有时与伴有出血的肿瘤难以区分。病例8男性,52岁,头晕50天,思睡30天,加重伴行走不稳17天。腰穿脑压>mmH2O,脑脊液分析示潘氏试验:阳性,白细胞计数:.0×10^6/L,单核:98.7%,多核:1.3%,葡萄糖:1.38mmol/L,氯化物:.6mmol/L,总蛋白:.30mg/L。(补充病史:牛羊养殖户)头颅MRI可见小脑幕轻度强化,颞枕皮层稍肿胀。诊断:神经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动物传染病,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主要经接触牛羊、进食未煮熟的肉制品或未经高温消毒的奶制品而感染。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经消化道传染,也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而发生呼吸道传染。主要的临床表现: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神经根炎、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损害、脑血管病及精神障碍等,最常见的为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占50%。布氏杆菌病急性期以发热、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乏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是布氏杆菌病的少见并发症,发病率约5%,但临床并不少见。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符合已知的NB表现;2.典型的脑脊液改变(白细胞增多,蛋白水平升高);3.血液/骨髓/脑脊液培养呈阳性,或血清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要求滴度1:);4.经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5.不能用其他疾病进行解释。该患者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脑膜脑炎,脑脊液呈糖氯低、蛋白高,影像小脑幕强化,第一印象结核性脑膜炎,但结合牛羊养殖病史需考虑到布氏杆菌感染可能。病例9女性,80岁,头晕伴双下肢无力10余天,加重1天。头颅MRI可见:双侧基底节区、左侧小脑、颞叶多发长T1长T2信号,增强可见多发环形强化。胸部CT可见双肺粟粒样改变。诊断:脑结核。颅内多发环形强化的鉴别诊断,常见的有结核、囊虫和转移瘤。结合胸部CT不难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多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肺或其他部位的活动性结核。脑结核常见于灰白质交界处的血供丰富区域,脑实质多发结核瘤,病灶绝大部分位于灰白质交接区和基底节区,直径多在5-15mm。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偏瘫失语、感觉异常或呈现颅内高压和小脑功能失调等症状。颅脑MRI影像的信号特点是1.非干酪样变者,T1呈等、低信号,T2为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2.干酪样变者T1低或等信号,T2呈等、低信号,伴边缘强化。结核性脑脓肿表现为液化中心T1呈低信号,T2呈高MRI信号,边缘强化。影像的特征性的表现是“靶征”,中心类脂质的干酪样物质构成了靶心,呈等或稍长T1信号、稍短或等T2信号,周边的炎性肉芽组织为长T1、长T2信号。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病例10男,53岁,因“抽搐4小时余”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头颅CT:颅内多发点状钙化,部分可见囊性改变,多分布于皮髓交界区。为典型囊虫改变。追问病史,有长期食用半生猪肉史。结合头颅CT可诊断。诊断:脑囊虫病。参考文献:
1.Neurologiaineurochirurgiapolska,,51(6):-.
2.Neurology.Sep;85(12):e89-92.
3.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往期专栏文章回顾
?颈内动脉巨大漂浮血栓、PRES、双侧前循环闭塞丨3分钟读片·1期
?枫糖尿病、血管型梅毒、Hopkins综合征、Susac综合征丨3分钟读片·2期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4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