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反复复发的慢性疾病,初发DVT的诊疗已很成熟,而复发DVT的诊疗经验很少。澳大利亚的Kyrle教授在Blood杂志上以2份病例阐述了复发DVT的诊疗策略,为临床医师更好地工作提供了参照。
病例一
基本病情59岁男性因左侧小腿疼痛肿胀就诊,3天前突然发病,无外伤手术史,无长期卧床史,3年前滑雪后同侧小腿有过相似症状,曾诊断胫后静脉DVT并接受了几个月的抗凝治疗。体检见左小腿有压痛、皮温升高、较对侧腿围增加3厘米。疑诊复发DVT,下一步应进行哪些检查?
复发DVT的诊断复发DVT的诊断非常重要,一旦诊断明确,许多患者需要接受终生抗凝治疗,也就意味着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如果漏诊则血栓进展、出现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初次血栓的诊断包括评估血栓可能性、检测D二聚体(DD)、加压超声(CUS)检查,但对复发DVT尚未建立明确的检查要求。虽然怀疑复发DVT的患者不需要评估血栓可能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要注意临床表现是否符合DVT,有无风险因素,如手术史、创伤、长期卧床、未控制的癌症等,既往的静脉血栓(VTE)病史本身就是患者再次血栓的风险因素。
DD对复发DVT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低血栓风险评分的患者如果DD阴性则发生复发DVT的几率很低,缺点是初次VTE后DD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增高水平,会影响对复发DVT的诊断。
复发DVT的主要诊断手段仍是影像学诊断,包括静脉造影、CUS、CT静脉血管造影和MRI血栓呈像。静脉造影为侵入性操作,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并受技术问题影响,随着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其应用下降。
CUS是初次DVT诊断金标准,近端和远端DVT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0%和60%,特异性几达%。约一半复发DVT发生在对侧肢体,CUS仍是诊断金标准;若是同侧未受既往血栓影响的股/腘静脉节段复发DVT,则不能压缩可作为诊断指标;若初发血栓未完全溶解致血栓残留,则复发DVT诊断要求血栓直径增加至少4毫米,同时最好联合DD检查。
CUS的缺点是应用依赖检查者的经验;要求有既往CUS检查结果对照;近端下肢CUS应在抗凝治疗停用下进行,以便获得基线值。由于以上种种限制,CUS并不常规应用。
图1中显示了日常工作中诊断复发DVT的流程。第一步是评估DVT的可能性,第二步是行全下肢CUS检查,如果下肢深静脉可以充分压缩,则DVT可排除;如果是未受初次DVT影响的静脉节段不能被压缩,则可诊断复发DVT,如果CUS仍无法诊断则应联合临床检查和DD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者,应进行连续CUS检查或其它影像学检查。
图1复发DVT诊断流程图
检查与诊断该患复发DVT的可能性很高,全下肢CUS显示股和腘静脉不能压缩,因此诊断复发DVT,DD阳性进一步支持血栓诊断。接下来应该进行什么治疗呢?
复发DVT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前和治疗中要对出血风险进行强制性规律评估,但遗憾的是尚无已证实的评分系统可应用于实际工作。抗凝治疗期间每年大出血风险在1%~6.5%,出血与高龄、既往出血史、癌症、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治疗、近期手术史、既往中风史等有关。但出血风险评估并不适用于既往接受过抗凝治疗并耐受良好者,且医师的判断对出血风险评估影响很大。
治疗初期怎样选择抗凝治疗呢?复发急性期DVT的治疗与初次DVT相似,应立即进行强化抗凝治疗,如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璜达肝癸钠,然后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VKA)。
随着口服抗凝药(DOACs)的出现,抗凝治疗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目前常用的DOACs共有四种,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杜沙班是Xa抑制剂,达比加群是凝血酶抑制素。与先肝素再给予VKA相比,DOACs同等有效,但大出血或致死性出血的风险降低。
达比加群和依杜沙班需有肝素作为桥接,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为全口服方案。图2为复发DVT治疗的流程,如果没有禁忌症,抗凝治疗应立即开始。对不需住院患者应考虑全口服DOAC方案治疗;妊娠妇女应给予LMWH治疗;癌症患者不推荐DOAC治疗,应予LMWH治疗;血栓严重且出血风险低的年轻患者可考虑溶栓或取栓。
图2复发DVT治疗流程图
抗凝治疗应持续多久呢?有血栓病史者在手术、创伤、住院或妊娠时应接受血栓预防治疗,但这种血栓复发风险较低,抗凝时间3-6个月;当DVT复发风险持续存在,如未能控制的癌症、自身免疫病或炎症性肠病等,应长期抗凝治疗(图2);初次VTE无诱发因素者停用抗凝治疗后5年内再栓风险明显增加,应长期抗凝治疗,若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则更应长期抗凝治疗。
决定长期抗凝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意见,一旦治疗开始,应规律随访评估抗凝治疗质量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发现新出现的出血风险因素,必要时停用抗凝治疗。
哪种抗凝治疗更适合长期应用呢?VKA一直是首选,最近DOACs也渐用于长期抗凝(剂量见表1),不但有效预防血栓复发,而且明显降低治疗风险。缺点是现有研究中DOACs治疗时间仍有限,更长时间的疗效未知;研究中患者多为单次血栓,多次血栓疗效未知;DOACs部分经肾代谢,肌酐清除率<30毫升/分钟Xa抑制剂慎选,<50毫升/分钟达比加群慎选。
表1常用DOAC药物用量
药物
剂量
利伐沙班
20mg1次/日
达比加群
mg2次/日
阿哌沙班
2.5mg2次/日
治疗该患无出血风险因素,且不需住院,因复发DVT无明显诱发因素,经患者同意给予长期全口服DOAC治疗,并告知患者应规律服药,以免出现血栓进展、栓塞或血栓复发,并应进行随访。
病例二基本病情27岁男性因右腿肿胀疼痛就诊,体检见大腿远端至踝水肿、皮温升高、小腿压痛。患者经常长时间乘飞机旅行。DD升高,CUS见腘静脉血栓。1年前诊断无诱因左下肢近端DVT,此次发生DVT时一直按医嘱行VKA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复发DVT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复发DVT的原因是什么呢?抗凝药物按治疗剂量使用时预防血栓再发高度有效,出现DVT极少见,如若出现会让患者和医师极度困扰。接受VKA或DOAC治疗时再次出现血栓的最可能解释是抗凝不充分,最常见原因是未按医嘱服药,DOAC的半衰期短,漏服增加血栓再发风险。
使用VKA时出现血栓再发的患者首先要评估复发时和复发前的INR是否达标,多数情况是INR未达标;而INR达标出现DVT的可能原因是患者并未遵医嘱服药,在出现DVT症状后再次VKA治疗,导致就诊时INR达标。
此外抗凝治疗不足以克服血液高凝状态也是可能原因,譬如癌症患者较非癌症患者复发VTE风险高3倍,80%的血栓发生在抗凝达标情况下。如果VKA抗凝治疗失败提示可能存在未发现的恶性病变,其它情况如解剖异常(May-Thurner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或抗磷酯抗体综合征等也是DVT复发的高危因素(表2)。
表2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复发DVT的可能情况
抗凝强度不达标
未控制的癌症
解剖异常
骨髓增殖性肿瘤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抗磷酯抗体综合征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对抗磷酯抗体综合征患者,血栓再发与抗凝不充分有关,这是因为INR假性达标,假性达标与狼疮抗凝物干扰INR检测有关,如果狼疮抗凝物延长基线PT水平,则很难明确真正的抗凝情况。此外使用肝素治疗时出现复发DVT要注意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复发DVT又该如何治疗呢?具体流程见图3,对INR不达标者立即开始足量LMWH治疗,若仍使用VKAs作为长期治疗,则应加强抗凝治疗的质量,如咨询、缩短INR监测间隔等,如果VKA治疗效果不理想则转为DOAC治疗;采用DOAC治疗期间出现复发DVT,应予LMWH治疗,然后给予VKA,INR达2-3。
图3抗凝期间出现复发DVT的治疗流程
VKA治疗时INR≥2仍出现复发DVT应给予维生素K后再足量LMWH治疗,若证实为癌症患者应继续LMWH治疗,如果在足量LMWH治疗时再次出现复发DVT,则应提高LMWH剂量25%,非癌症患者可选择长期LMWH、先LMWH再VKA、先LMWH再VKA联合阿斯匹林或璜达肝癸钠治疗。
除了抗凝治疗,下腔静脉置筛网可能会阻止患者出现复发肺栓塞(PE),但存在争议,如增加DVT发生,不改善生存等,此外筛网栓塞、飘移也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应用筛网要谨慎,尽量选择高危出现PE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禁忌症。
诊疗经过该患就诊前已停止INR监测几个月,就诊时INR为1.4,患者拒绝继续VKA治疗,改为DOAC全口服治疗,并告知患者漏服药物可能会导致血栓进展或复发。
结语复发DVT的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尤其是复发DVT与初次DVT发生在同一肢体时。本文提出的诊断流程适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复发DVT的治疗与初次DVT治疗相同。许多复发DVT患者具有再次发生DVT的高危风险,适合长期抗凝治疗。DOACs使用方便,与VKAs一样有效,且出血风险低,是适合长期治疗的药物选择。
编辑:张跃奇
长按下方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中医对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3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