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因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段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末梢神经感受器的缘故。疼痛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或腹股沟等区域,但不会表现为足或趾的疼痛。疼痛的程度依血栓形成的范围、炎症反应的轻重,以及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而存在差异。
据dale报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率约1%~2%。此外,血栓在再通过程中,可将其中的瓣膜加以破坏,而出现倒流性病变。下肢除明显的肢体肿胀外,由于长期深静脉回流障碍,小腿深静脉高压,多累及交通支使下肢浅静脉曲张愈显明显,足靴区可因皮肤营养障碍出现慢性湿疹、色素沉着,甚至淤积性溃疡。(责任.:叉叉)
大多数患者主诉为下肢疼痛、疼痛性痉挛或紧张感,活动后加剧,而卧床休息或抬高患肢可减轻。尽管症状出现相对较急促,但患者很少能回忆症状发生的确切时间。一般情况下,疼痛出现后,逐渐加重,并持续数天。部分患者homans征可呈阳性,即将足向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2肿胀下肢肿胀是最主要的或者是惟一的症状,除少数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而表现为双下肢肿胀外,绝大多数为单侧下肢肿胀。肿胀的程度依静脉闭塞的程度和范围而定。位于深部小静脉者,肿胀往往不易发现;如果位于下肢主干静脉,可迅速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出现明显肿胀。下肢病变多始发于腓肠肌静脉丛或髂-股静脉,除部分血栓可能融解或局限于发病部位外,其余的血栓可能向近、远侧蔓延累及整个深静脉的主干,而表现为下肢的剧烈肿胀。膝关节以下的肿胀提示血栓累及腘或股浅静脉;整个下肢肿胀则表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双下肢周长的测量常有助于判断肿胀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双下肢的周长相比较,在同一平面应小于1cm。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肿胀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甚至终生不消退。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无症状,当血栓导致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以及血栓堵塞静脉管腔,造成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后,依据病变部位不同,可酿成各异的临床表现。急性期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代偿性浅静脉曲张。
当静脉血栓不断滋长、蔓延,累及下肢整个深静脉静脉、浅静脉及其分支,同时引起强烈的动脉痉挛,称为股青肿(phleg唱masiaceruleandolens)。起病急促,疼痛剧烈,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可出现肿胀、发凉、发绀,皮肤可出现水疱,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更因肿胀肢体内包含大量有改循环中的失液,可以出现休克。严重病例,肢体远端发生坏疽而需截肢。
3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继发性代偿反应。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特别是髂-股静脉段,即可酿成明显的下腹部和腹股沟的浅静脉曲张。
一般认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即进入后遗症期。深静脉血栓将经过吸收和机化,以及缓慢的再通过程,愈是位于近侧的血栓形成,再通的可能性愈小。
4全身反应静脉血栓形成后,均会引起程度不同的全身反应,包括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等。但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畅5℃,白细胞总数绝少超过10×109 /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f/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