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
病因
Virchow提出的3个DVT致病因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至今仍被沿用,但有不少新的知识掺入。了解DVT的病因及高危因素,对正确认识DVT的发生、发展,指导合理的预防措施与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1.静脉壁损伤
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DVT形成的前提。静脉壁因外伤如手术、创伤、外伤、缺氧、血栓或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药物、化疗药物)等使内膜遭到破坏,内膜下胶原裸露,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并进一步发生聚集和释放,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2.血流缓慢
血流缓慢是造成下肢DVT的首要因素。静脉血流瘀滞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另一个解剖因素是,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静脉和骶骨峡之间,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不但使左髂静脉回流受阻,还可以形成静脉腔内粘连,造成远侧静脉回流障碍而发生血栓,因此左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率远较右侧为高。内科长期卧床患者、骨折固定患者、手术后卧床患者,血流缓慢,易发生DVT。
3.高凝状态
手术后、创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及妊娠女性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易发生DVT。
机制
DVT形成过程中,先是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内膜局部,释放某些活性物质,同时又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小板堆积逐渐增多,形成许多珊瑚状血小板小梁,使血流减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逐渐增多,纤维蛋白形成及沉积亦随之增多,并网罗血细胞,终成血栓。血栓形成早期,只有起源处附着于血管壁,几乎是漂浮状态,很容易脱落。继而血栓收缩,挤出血清,血栓变为相对干燥、坚实的结构。开始血栓仅是通过纤维蛋白附着于血管壁上,但内膜的内皮纤维细胞迅速入侵,使血栓固定、机化。因为由血栓挤出的血清中有激活的凝血因子及凝血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有新鲜的血凝块沉积于正在机化,甚至已经机化的血栓上,使血栓不断的扩展延伸,最终堵塞静脉管腔。
临床表现及分型
包括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疼痛
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是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段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神经感受器所致。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腹股沟等区域。多为胀痛、疼痛性痉挛、紧张感,卧床或抬高患肢可缓解。
2.肿胀
是最主要或唯一的症状。常为单侧肢体肿胀。若为下腔静脉血栓则可表现为双侧肢体肿胀。
3.浅静脉曲张及皮温皮色变化
由于血液回流受阻,患肢皮肤多呈紫红色,皮温升高。
4.全身反应
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体温一般低于38.5℃。
5.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可致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6.血栓后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不适,肿胀,久站或活动后加重。可伴有静脉性间歇性跛行、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等。
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D-二聚体升高,表明有血栓形成而激发的继发性纤溶反应。可提示机体内有血栓形成。
2.超声多普勒
可准确判断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及血栓累及的范围。可作为首选的确诊性检查。
3.CT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
可明确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及肺动脉的情况。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怀疑肺动脉栓塞时首选此方法。
4.静脉造影
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
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进行轻微活动,起床时应穿戴医用弹力袜。
(2)抗凝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对确诊患者及高度疑诊者,如无禁忌证,应即刻开始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拜瑞妥)等。
(3)溶栓治疗急性近段性DVT,发病时间2周内,一般情况良好,可行溶栓治疗。一般不建议全身性静脉溶栓,推荐导管溶栓。
(4)手术取栓DVT一般不必手术取栓。股青肿,股白肿,或症状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下腔静脉血栓,症状出现在一周内,一般状况良好,可行手术。
(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急性DVT不建议常规放置滤器。如有抗凝禁忌或严格抗凝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或肺栓塞,髂静脉下腔静脉血栓,近端大块漂浮血栓等则建议放置滤器。
2.慢性期治疗
为保守治疗,如穿弹力袜压迫治疗,口服促进静脉回流药物等。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权威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f/1673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