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炎的定义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内膜受损继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PICC在留置过程中发生的静脉炎,包括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
二、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年修订,静脉炎分级标准如下。
0级:没有症状。
1级:穿刺部位出现红斑,伴随或不伴随疼痛。
2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62.5px(1英寸),有脓液流出。
三、原因及预防
(一),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最常见于盲穿法置入PICC。留置导管导致的机械性刺激本身也是产生损伤的始发因素,主要是导管刺激血管内膜出现的无菌性炎症。多发生于置管后48~72h,1周内最为多见。临床上发生的部位多为穿刺点商法肢体及肩胛部、腋下等部位。具体表现为穿刺点商法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热、痛症状。
1,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
(1)置管因素:穿刺及送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①置管过程中导丝、穿刺鞘及导管对血管的刺激;②反复穿刺;③送入导管速度不均匀。
(2)置管部位:当置管部位位于肘关节下及肘窝时,肘关节屈伸运动机牵拉而与血管壁发生摩擦,刺激血管内膜,容易发生静脉炎。
(3)导管型号选择:导管型号与血管内径不合适,导管型号过大。
(4)肢体活动: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特别是在置管初期)或剧烈活动,均会使肌肉收缩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发生摩擦易致静脉炎。
(5)维护不当:导管固定不牢或消毒用力过大,均有可能牵拉导管。
(6)心理因素:巨大心理压力使血管收缩,导管与静脉壁接触增加。
(7)导管移位:当导管移位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腋静脉时,由于局部血流速度较上腔静脉慢,药液在静脉内局部停留时间较长,损伤血管内膜,易发生静脉炎。
(8)年龄和性别因素。
2,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1)置管前评估
①合理选择置管时间:正常状态下的血管内膜是十分光滑的。“主动静脉治疗”,在未破坏血管之前保护血管,选择PICC作为中长期输液工具。
②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显著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最佳穿刺位置在肘关节上。
③合理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或肱静脉,最后是头静脉。同时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避开关节、瘢痕、受伤、感染、曾经输注过高渗透性或强刺激性药物的血管。
(2)置管中规范操作
①加强PICC置管前沟通和交流,告知置管过程。缓解患者情绪,使患者配合置管。
②对置管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及考核,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水平。
③预防导管异位:置管结束后立即拍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④妥善固定导管,减少导管摩擦刺激。
(3)置管后的观察
置管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置管手臂上方贴预防静脉炎贴,局部热敷穿刺点上方的置管部位等,每日2-3次,已促进血液循环。
(二)细菌性静脉炎
由于护理操作过程不规范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引起PICC穿刺处血管的细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穿刺点周围或上方的皮肤出现硬结及穿刺静脉红、肿、热、痛,症状严重时可伴发热。
1,细菌性静脉炎的原因
(1)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环境不符合要求;不注重手卫生;没有做到最大化无菌屏障;消毒不正确、不彻底等。
(2)未严格执行维护操作规程:如未按时进行维护、未及时更换输液接头、贴膜内潮湿、贴膜松脱未及时更换等。
(3)抵抗力下降:患者疾病原因抵抗力下降。
2,预防
(1)规范PICC置管及维护操作。
(2)加强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
(3)加强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和自护能力。
(三)化学性静脉炎
PICC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较为少见。
(四)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一般情况下B超检查就能确诊。其治疗、预防和护理同静脉炎处理,同步配合抗凝治疗。
下面通过案例来介绍
案例分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所致静脉炎1例
病史简介:患者,女性,74岁,结肠癌术后多发转移入院。
-10-16,因发热,医嘱予「0.9%氯化钠注射液ml+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0.3q8h」静脉滴注,同时予复方甘草酸苷、维生素C等辅助治疗。
综合评估后,责任护士在患者的右上肢前臂留置了24G浅静脉留置针,穿刺顺利。每次输液结束予生理盐水封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
-10-22-14:30,发现患者留置针局部红肿热痛约3cm*6cm,NRS评分3分,即予拔除留置针,触摸局部静脉呈条索状。
处理:局部予赛肤润液体敷料1~2滴外涂,食指指腹按摩1~2分钟,待干,一天2次。告知患者抬高肢体,并予以安慰解释。
评估:
-10-23-8:14局部红肿面积较前缩小,患者诉疼痛缓解,NRS评分0分。
-10-24-9:30局部发红减退,面积明显缩小,触摸静脉已无条索状。嘱继续赛肤润外涂至红肿消退。
-10-22与-10-23的局部
反思:据文献报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经外周静脉输注可致静脉炎发生。
众所周知,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可能与化疗药物、高渗药物、药液微粒、输液速度、药物浓度以及留置针材料、型号、固定方式和留置时间等有关,当然,与患者个体静脉条件也有相关性。
因此,临床工作中要加强巡视和评估,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等不适感觉,发现输液滴速减慢、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不应盲目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谨记:静脉炎重在预防和早期积极治疗。
治疗静脉炎的N种方法1
硼酸联合硫酸镁湿外敷
有研究表明,此种方法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硫酸镁外敷。
方法:在静脉炎早期(6h内)先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于静脉炎的发生部位,湿敷面积稍大于静脉炎面积。为减少药液挥发和有效利用体热,敷料上覆盖塑料薄膜,当透过塑料薄膜观察无水蒸气时使用硫酸镁进行局部湿热敷,以后每3h交替进行;当患者自觉输液部位红肿热痛明显消失后改用硫酸镁湿热敷。
2
海带、海藻海带、海藻为常见的海产品,不仅价格低廉且有降压、降脂、利尿、消肿等诸多药理功效,研究表明海带、海藻外敷可用于防治静脉炎,其疗效远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法。
方法:
●海藻:海藻选择的为大叶海藻加工成的纯天然海藻籽,将其与温水按1∶5比例搅成糊状,于穿刺部位上方2~3cm处,将其沿向心方向平整敷贴,敷贴面积为(4~5)cm×15cm,厚度为1cm,用保鲜膜包裹固定。
●海带:将食用干海带用清水浸泡,干海带与水的比例为1∶5,浸泡时间约20-30min。把海带浸泡、清洗干净后,用纱布将其表面水分吸干,放入清洁容器内。静脉穿刺针眼处用0.5%碘伏消毒并用无菌输液贴保护,再按照静脉炎的范围选择大小适中的海带覆盖,海带上面用保鲜膜覆盖防止水分丢失及污染被褥。
注意事项:
①海带用凉水浸泡,时间约20-30min。
②清洗海带时要轻柔,避免甘露醇和营养物质丢失。
③取海带肉质厚的部分,保证湿敷效果。
④保护好穿刺针眼部位,预防感染。
3
新型敷料水胶体敷料由亲水胶肽微粒的明胶、果胶、羧甲基混合组成,可吸收少到中量渗液,具有部分清创作用,能够消除红肿,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的低氧张力,毛细血管生长快,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吸收渗出液、减轻疼痛、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和代谢;防止坏死,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
方法:
保留留置针者,用水胶体类敷料粘贴于穿刺点上方。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局部皮肤待干后粘贴紧密,不留气泡,有气泡或污染时更换,或随留置针更换。
4
赛肤润赛肤润是一种含有过氧化脂肪酸酯的液体敷料,主要由人体必要的哑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植物固醇、VitE等成分组成,在局部喷洒后,可形成脂质保护膜,防止水分流失,营养皮肤。赛肤润不仅能加快修复和增强皮肤的抵抗力,而且能增加上皮细胞的生长速度,同时增加皮肤的弹性和质量。
方法:在发生静脉炎部位的皮肤区域采用赛肤润喷洒并轻轻按摩4~5min,使之吸收,禁止拿捏按摩,每天3~4次。
5
马铃薯马铃薯在临床静脉炎防治中应用非常普遍。有人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削成0.1~0.2cm厚的薄片敷于静脉炎处,范围超过红肿区域,再用保鲜膜覆盖缠绕手臂1周。有人用土豆泥加蜂蜜1∶1调成糊状,沿静脉炎走向外敷于皮肤。均能快速缓解局部肿胀,止痛、润燥,治疗静脉炎效果显著。还有人用冰片马铃薯泥预防静脉炎。在输注化疗药前15min于穿刺点近心端3~5cm处开始沿静脉走向用冰片马铃薯泥外敷,厚0.2cm宽5cm长20cm,外用保鲜膜包裹,每1~2h更换1次使其保持湿润,至化疗结束后2h。
冰片马铃薯泥制作方法:取新鲜马铃薯g加冰片10g,用榨汁机搅成糊状,放0℃冰箱备用。现配现用,放置不能超过8h。
6
芦荟方法一:是取鲜芦荟叶,洗净,用小刀轻轻刮去表皮,将芦荟汁滴于炎症部位,以消毒木质压舌板沿血管走向轻轻刮匀,每日2次。皮肤破溃者,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芦荟汁直接滴于破溃处,表面覆盖凡士林纱布,不须包扎。方法二:用鲜芦荟汁外敷。将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4~6次/d,严重者抬高患肢,在外敷芦荟汁的同时,配以红外线照射15min,2~6d可治愈,治愈率达%。
原理:芦荟为百合科常绿植物,新鲜的芦荟汁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水、芦荟素、大黄素甙、异柠檬酸、植物凝血酶、活性酶及人体必需氨基酸等,其药理作用包括: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修复受损组织,使其尽快愈合;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及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抑菌、清热、清除毒素、消除有毒自由基;促进创口愈合及细胞再生。多项研究表明,新鲜芦荟对化疗性静脉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且其效果优于硫酸镁。
注意事项:对于过敏体质病人,使用前应进行过敏试验,以防止变态反应。过敏试验方法大致如下:取芦荟叶一小块敷于前臂内侧或耳后皮肤上,观察皮肤是否有红、痒等症状,如有反应应禁止使用。
7
呋喃西林联合地塞米松湿敷呋喃西林能干扰细菌的糖代谢过程和氧化酶系统而发挥抑菌或杀菌作用,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起到减轻和防止细胞组织对炎症的反应作用,两药合用有消炎、消肿、止痛作用,同时加速渗透,加快药液吸收,促进愈合,起协同作用。
方法:用0.02%呋哺西林mL联合地塞米松25mL湿外敷。
8
喜辽妥乳膏其主要成分是多磺酸粘多糖,能迅速穿透皮肤,抑制组织中蛋白质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有抗炎、抗渗出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且对皮肤无刺激性。方法:挤出喜疗妥膏体3~5cm,沿静脉走向涂敷。
9
木芙蓉花或叶取新鲜木芙蓉的花和叶洗净滤水,捣碎后敷在患处一薄层(0.3cm左右),用纱布包扎,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也可单用木芙蓉叶,方法相同。
10
桐油石膏将30%生桐油与70%生石膏混合拌成油膏,调匀后涂于4层纱布上(厚度0.2~0.4cm),将涂药纱布敷贴于病变部位,面积大于红肿边缘,1次/d。11
如意金黄散将芝麻油与中药如意金黄散调成糊状,均匀地摊在保鲜膜上,大小为长15cm,宽6cm,厚度0.5cm,于化疗药输入前30min时沿穿刺静脉上方走向外敷,用胶布固定,持续敷24h,1周为1个疗程。或用蜂蜜调制,效果相同。
12
硝酸甘油贴剂硝酸甘油皮肤贴剂使药物自皮肤粘膜吸收,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基于这个原理,用硝酸甘油皮肤贴剂外敷输液血管,保持局部血管扩张状态,解除因药物毒性刺激而致血管痉挛,对化疗所致静脉炎、血管硬化的预防作用是确实的,而且方法简单、省力。13
紫花地丁选用田野里新鲜紫花地丁洗净、沥干水分放在清洁容器内捣烂,见绿色汁溢出变为糊状,捣烂后的紫花地丁加入0.25%苯甲酸钠起防腐作用,装入食物保鲜袋,然后放置于冷藏箱内,温度2~8℃保存,24h内不变质。
紫花地丁外敷时间长会变干,故使用时从冷藏箱内取出35~50g捣烂的紫花地丁,加入5~10g小麦粉,2种成分混匀,使紫花地丁的黏性增加。
14
其他除了上述这些,20%甘露醇溶液、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可以选择冷敷。还有护理同道用黑墨草、鲜蒲公英捣碎加龙血竭调糊,或以复方红花酊、红花当归酊湿敷,或用龙珠软膏、京万红软膏涂擦等等等等,也有将上述几个方法联合使用,也有同时使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位护士朋友、病友家属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经济实用,简便可行的方法。
来源:护梦雅苑推荐阅读
加群:各种专科护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wh/1674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