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DVT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有致死的风险;而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是其远期并发症,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早期、规范、有效的治疗对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恢复静脉血流和保留静脉瓣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已逐渐成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式。年由美国血管外科医师学会制定的指南认为,对于近端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推荐CDT置管溶栓治疗为2C级,推荐人群是针对发生血栓时间小于14d、出血风险小、预期生命长的患者;但是对于有PCD或者股白肿的患者,推荐CDT置管溶栓治疗为1A级。
医院血管外二科总结近3年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探讨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
对于DVT患者,CDT较系统溶栓有明显的优势。CDT通过经皮穿刺将多侧孔的溶栓导管插入深静脉血栓,直接灌注溶栓药物,其优点在于:(1)克服了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时,溶栓药物仅片面地接触血栓表面的不足,药物可以更加集中地在闭塞段的血栓内释放,与血栓接触更加充分,增加血栓局部溶栓药物的浓度,加速血栓溶解,提高血栓的溶解率,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有助于保存下肢静脉瓣膜的功能,降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发症的发生率;(2)进入体循环的溶栓药物的量减少,可以降低全身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3)尽可能地溶解血栓,使主干静脉和大量侧支及时恢复通畅,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减轻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有利于恢复肌肉泵功能,减少PTS的发生。
改善DVT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是保留静脉功能和流出道,重建静脉血流意义在于减少瓣膜的破坏、降低静脉高压和预防血栓复发。刘春江等分析结果显示,CDT治疗DVT的效果明显。EendenT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CDT治疗可以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近来国内研究证明,CDT治疗DVT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系统溶栓更为显著。抗凝联合CDT治疗已成为治疗DVT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和年发布的ACCP10指南都将其作为推荐的治疗式。
在本研究中,例DVT患者行CDT治疗后症状均较前有所改善,大部分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消失,表明CDT治疗DVT效果满意。符伟国等认为,CDT治疗DVT时,由于局部溶栓药物浓度较高,能够快速将局部血栓消除,改善静脉回流,并且能够较好地保护深静脉瓣膜,减轻患肢静脉高压,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血栓复发的风险。而本院13例患者存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明显改善,这提醒对于DVT的患者,病因治疗非常重要,只有解决了流出道狭窄,才能更好地改善症状。采用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可以保证患肢血流通畅,减低患肢深静脉压力,消除临床症状,其长期通畅率在90%以上。本组患者有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笔者认为对于DVT患者,尤其是急性中央型的DVT患者,行CDT治疗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是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的重要措施。本组患者发生并发症9例(7.2%),其中牙龈出血等相关出血并发症3例(2.4%),与CDT直接相关的并发症6例(4.8%)。尿激酶可以迅速溶解新形成的血栓,具有疗效确切的特点,其优势还包括价格便宜、致敏较少、半衰期短、剂量可控、便于监测等优势。行CDT治疗安全性可靠,原因是溶栓导管输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部位,避免了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对其抑制,保护激活的纤溶酶被循环中的抗纤溶酶中和,药物可以在相对较小的剂量范围内发挥更好的疗效,减少出血的风险。根据笔者的经验,及时监测凝血常规,观察纤维蛋白原含量,患者出血并发症出现较少,因为应用尿激酶而发生较大量的出血(牙龈出血、肉眼可见血尿等)本组患者只发生1例,停用尿激酶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患者出血停止,其余2例均为轻度牙龈出血;与CDT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即穿刺点血肿发生率较高,多因压迫止血不规范或时间太短及患者依从性差所引起。
综上所述,CDT作为治疗DVT的一种技术,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
来源:史作磊,王坤,王宾,于剑,王辉,于振海,李光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C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3(5):-.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4.09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中科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wh/1673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