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导致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等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下肢从远端足趾开始坏死,并且出现静息痛(一种难以忍受的疼痛),给患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脉管炎的病因

  寒冷、潮湿、外伤

  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以比较寒冷的北方为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发病前有受寒和受潮史,部分患者有外伤史,可能是这些因素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并导致血管炎症和血栓闭塞。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遗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1%~5%有家族史,不少学者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某些特殊位点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日本学者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HLA-J-1-1阳性率为46%,而正常人仅18%。另有报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HLA-BW54、HLA-BW52和HLA-A阳性率增高,其中HLA-J和HLA-BW54均受遗传因子支配。

  激素紊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80%~90%),而且都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人认为,前列腺功能紊乱或前列腺液丢失过多,可使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前列腺素减少,并有可能使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脉管炎。

  吸烟

  临床观察发现,戒烟能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可使病情恶化。Erb等在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烟草浸出液能引起血管病变。Harkavy等用烟草浸出液作皮内试验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阳性率达78%~87%,而正常人仅为16%~46%。但吸烟者中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亦无吸烟史。

  感染、营养不良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反复的霉菌感染史。Thompson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皮肤毛菌素试验阳性率为80%。而对照组仅20%。Craven认为,人体对霉菌的免疫反应,诱发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和高凝状态可能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脉管炎有哪些症状?怎么发现脉管炎呢

  话说“人老先老腿”,不少年纪大的人误认为出现腿脚发冷、无力、酸痛、麻痹等症状是由于年纪大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殊不知,这些病症可能是由下肢缺血导致的,延误诊治情况严重者可能会需要截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俗称下肢缺血,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下肢缺血发病率在大于40岁的人群中约占4%~10%,而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可高达15%~20%。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下肢无力、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感觉麻痹,严重者甚至出现下肢疼痛和肢体坏死,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下肢缺血按症状轻重程度可分为三期,一期时,下肢会感觉到发冷、发麻,主要是冬天比较明显;二期时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者每走一段距离,小腿就会酸胀,稍微休息一会儿可恢复;到三期时则会出现缺血性疼痛,严重起来连普通的止痛药都无法克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动脉硬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动脉硬化是指全身动脉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在动脉中生长,这导致动脉本身的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很多,年龄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可能性会增加,发生的程度会加深。动脉硬化是无法治愈的。如果动脉硬化或动脉斑块增生非常明显,则可通过改善危险因素,应用药物以及运动疗法来预防动脉硬化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脉管炎有哪些危害

  病变早期,由于血管痉挛,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使患肢(趾、指)出现疼痛、针刺、烧灼、麻木等异常感觉。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肢体动脉狭窄逐渐加重,即出现缺血性疼痛。轻者行走一段路程以后,患肢足部或小腿胀痛,休息片刻疼痛即能缓解,再次行走后疼痛又会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起溃烂和坏疽

  脉管炎会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疼痛,严重者肢端可发生不易愈合的溃疡及坏疽。大多数局限在足趾或足部,向上蔓延至踝关节或小腿者很少见。坏疽的足趾脱落后,常遗留溃疡而经久不愈合。

  截肢或者死亡

  脉管炎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是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需要截肢。但是截肢并不能治疗脉管炎,由于血管的闭塞,肢体的缺血越来越严重,肢体的坏死,还是会逐渐的向上延伸,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或肢体丢失,甚至死亡。

  脉管炎的治疗方法你们都了解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血管旁路术

  血管旁路术即血管搭桥,是在病变血管两端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进行搭桥,血液通过桥血管重新灌注到远端肢体,进而改善远端组织的血液循环,是目前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2动静脉转流术

  动静脉转流术(arteriovenousrevorsal,AVR)又称静脉动脉化术,原理是将病变动脉的近心端血液引入远端原位静脉,以此来增加肢体血液循环,适用于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而远端无理想流出道的患者。

  3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lumbarsympathectomy,LS)能够解除TAO患者的动脉痉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对于肢端缺血有较好的近期改善效果,而对位置较高的股动脉阻塞者效果较差。

  4其他手术方式

  其他出现过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大网膜移植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取栓术以及胫骨横向搬移法。大网膜当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借助大网膜移植,利用其中的血管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

  5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导管溶栓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具有可重复性等优势,但仍受远端流出道的限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jc/1674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