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病 http://m.39.net/pf/a_6703361.html

消栓振废汤治疗脑梗死

口述/杨承岐、整理/杨丽萍

脑梗死可以说是现在的热门病。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不管在大街还是小巷,走路画圈、胳膊挎篮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处可见。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本病多在睡眠和安静状态下发病,且以中老年人为多见,故应考虑其为中焦运化不健,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所致;由于其严重时多见痰声辘辘,且常见有类似于痰蒙心窍的神志不清、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所以又应考虑与痰湿阻滞、蒙蔽清窍有关。

由于其症状类似于中医学的“中风”,故应考虑与“风”有关。但它的“风”绝非六淫风邪为患,而属“内风”作祟,是人体气血运行紊乱的病理反映。加之患肢常有怕冷、发凉等症状,故应考虑本病为气机紊乱,血行不畅,经髓不通,经络难行温煦之职,肢体失于温养所致。

因此,该病的病机应概括理解为中焦运化不健,气虚推动无力,血瘀气滞,痰湿停滞,经髓不通,神明失养,肢体失于温煦。故而从益气破血、搜风活络、温经通脉、豁痰开窍的角度来探讨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消栓振废汤组成:

川芎30g,桂枝30g,黄芪30-g,葛根15g,羌活15g,鸡血藤30g,当归15g,地龙10g,三棱(炒)10g,莪术(炒)10g,石菖蒲10g,乌梢蛇10g,白芍15g,甘草6g。

本方重用川芎活血熄风通络,取其“上行头目,搜风散瘀”之效,携诸药直达清窍,对脑血管有直接的扩张作用;重用桂枝温经通脉,与川芎相配可以增强本方的温经活血、熄风通络之功,能鼓舞血行,兴奋神经;重用黄芪配甘草健脾益气,推动血行,有利于血栓的消除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配羌活、葛根祛风、解痉、通络;地龙、乌梢蛇疏筋活络;三棱、莪术行气破血,力促血行,二者炒用,破血之力稍缓,可防止出血;石菖蒲豁痰开窍;配当归、鸡血藤活血补血,使瘀血去而不伤新血;配白芍酸寒,监制川芎、黄芪的温燥之性,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促进经络正常运行,并取现代医学的调节神经和降压作用。诸药相合,共奏益气破血、温经通脉、豁痰开窍、熄风通络、消栓振废之功。

加减法:

头晕、肢麻、血压偏高者加天麻、石决明;

上肢瘫痪严重者加姜黄、桑枝;

下肢瘫痪严重者加川牛膝、杜仲;

口角?斜严重者加白附子、僵蚕;

语謇流涎严重者加胆南星、远志;

舌红无(少)苔者加生地黄、知母。

这个方子一般孕妇忌服,脑出血患者早期也忌服。

需特别说明的是脑梗死患者多数患侧手足肿胀。我认为系患肢活动不便,长期下垂,血液、淋巴液回流受阻所致,运用“消栓振废汤”可增强患肢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回流,使手足肿胀早日消除。若症状较轻,手足不肿胀者,服用本方后因促进血液循环,而此时经脉功能未复,回流不利,起初也可发生手足肿胀。此时不必惊慌,应继续服用,以后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肿胀自除。

本文摘自《济世良方——老中医四十年悬壶手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承岐。

消栓通脉汤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消栓通脉汤

组成:茵陈30克,赤小豆30克,赤芍20克,水蛭10克,黄柏12克,金银花30克,怀牛膝15克,栀子10克,苍术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功能: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属湿热壅盛证。症见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肤暗红而热,青筋怒张,按之凹陷。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各1次。

加减:病位在上肢,去牛膝、黄柏,加桑枝、黄芩;胀痛重,酌加元胡、三棱、莪术;纳呆、腹胀,酌加砂仁、陈皮;倦怠、乏力,酌加黄芪、党参、茯苓;热甚,酌加连翘、公英。

方解

湿、热、瘀、虚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特点,瘀血既是主要病理产物,又是致热、致湿的重要因素,瘀血阻络是病机之关键。因此,在确立活血化瘀这一治疗大法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的同时,要权衡湿、热、虚的轻重缓急,兼以利湿、清热、益气、温阳等。

方中茵陈味苦,性微寒,功善清热除湿,赤小豆甘酸偏凉,性善下行,有清热利湿,行血消肿之功,两药合为君药,共奏清热利湿,行血消肿之功,使湿化、热清、瘀血消散,脉络通畅。黄柏苦寒,功专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下焦热。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水蛭苦咸平,功专破血逐瘀,通经消癥。以上三药相须配伍合而为臣,既助君祛湿、清热、活血,又能凉血软坚散结,使血脉通畅,水肿自消。金银花甘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栀子清热,苍术燥湿。桃仁苦甘平,活血散瘀之力较强,有推陈致新之功。红花活血通经,牛膝引药下行,活血通络,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

名医介绍:侯玉芬,女,年生,山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从医40年,擅长外科及周围血管诸疾的中医治疗,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性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淋巴水肿、丹毒及血管炎等疑难病。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年第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43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