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见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
在美国,DVT的年发病率约为0.1%,医院组织(HHCA)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创造了FOCUS-PDCA模式并用于持续质量改进,且已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质量改进策略。
为有效预防危重患者DVT的发生,江苏医院运用FOCUS-PDCA程序,遵循从发现(find)、组织(organize)、澄清(clarify)、理解(understand)、选择(select)、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到执行(act)9个步骤开展工作。通过对DVT形成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预防措施进行改进与监控,效果良好。
该研究发表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年第34期,现简单介绍如下。
1.F(find):年1—12月入住我院ICU患者例中符合DVT诊断标准患者共14例,DVT发生率为8.48%,较往年呈上升趋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确诊深静脉血栓例数/全年ICU患者总例数×%。科室在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也存在对DVT预防的重视程度、未进行患者危险因素评估及未采取个性化预防护理措施等问题。
2.O(organize):年1月,我科成立由主任、护士长、骨干医生及骨干护士共同组成的CQI专项管理小组,制订小组工作目标与工作计划内容,对降低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专项管理。每季度对医护人员进行DVT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护理措施和操作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对关键要素如初始评估、早期发现、规范护理、及时上报有症状深静脉血栓发生病例等环节进行监督,明确医护职责分工。
3.C(clarify):科室年以前在DVT预防中的缺陷与不足:医生未对入住ICU患者进行全面的DVT风险评估;缺乏正确的评估工具;医护人员对DVT发生率不够重视;医护人员对DVT预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一;科室无DVT预防的标准化护理措施等。小组成员认为,以上问题可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对ICU患者实施标准化医疗护理措施及加强督查等措施加以控制。
4.U(understand):针对ICU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组织CQI小组进行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对DVT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除患者高危因素外,未对ICU患者实施标准化医疗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对DVT诊断、治疗规范、预防护理措施不熟悉;常选择股静脉置管等问题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5.S(select):根据原因分析,CQI小组通过文献查询、方案筛选(利益、成本、可行性)进行评分。将使用DVT危险因素评估表、出具标准化医嘱、DVT标准化护理流程等作为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6.P(plan):CQI小组制订详细的降低DVT发生率计划,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共同协作。(1)外邀专家对医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规范培训,主任、护士长每季度对照计划督查完成情况;(2)质控组成员对医护人员在DVT预防其他环节进行过程监督,如规范置管、安全用药及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利用科会或晨会时间组织医护人员学习DVT预防措施,要求做到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全员覆盖。
7.D(do):根据科室制订的降低DVT发生率计划逐条落实,包括全员培训、全过程监督、医护共同商讨选择WELLS评分表作为ICU患者DVT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不断对科室工作流程进行修正和完善。
8.C(check):CQI小组成员每季度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讨论和检查,对前一阶段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对照组、试验组患者DVT的统计数据。
9.A(act):通过实践,ICU全体医护人员对预防DVT及发生率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形成了标准化DVT评估及预防护理措施,掌握了较为规范的流程与操作方法,对降低ICU患者DVT发生率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结果证明,通过运用FOCUS-PDCA程序的科学方法及时对科室危重患者DVT预防和护理常规、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如此不断循环,不仅控制ICU患者DVT的发生率,也提升了专科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爱霞朱小兰冷晓辉
单位:江苏医院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年第34期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儿童白癜风饮食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hl/1673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