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将中心静脉导管经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常用于重症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及长期肠外营养者。其中经上肢静脉置管最常见,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其中重症监护室患者及肿瘤患者,为血栓高发人群。
PICC的主要并发症有感染(0.3/日)、血栓形成(0.4/日)、导管闭塞(0.4/日)、留置管移位(0.33/日)等,其中以静脉血栓(VeinThrombosis,VT)最为多见。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有肿瘤、感染、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长期制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脓毒血症,还有镇静剂及麻醉药物应用、输入血小板及升压药物的使用。
导管数目、内径大小、导管类型与血栓形成发生率也密切相关。导管数目越多,静脉血栓发生几率越大;导管内径越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越高。
另外PICC选择置入血管的部位、留置管的放置位置和操作者的经验都是影响血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头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7%,其次为贵要静脉、肱静脉,其发生率分别为14%、10%,其原因可能在于头静脉内径相对于其他静脉内径更小。此外,血栓好发于PICC管的近心端(41.7%),发生率显著高于远心端(2.6%),因此在超声检查时候,导管的近心端为重点检查部位。PICC置管2周为血栓高发期,为检测预防血栓的重要时期。
由于阻塞的属支静脉回流障碍,出现患侧肢体肿胀,疼痛、表面红斑、浅静脉扩张,严重者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尽管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但临床通过体征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特异性较低(30%—64%)。
1)血管压缩性消——正常静脉加压后可完全压瘪,但存在血栓的静脉加压后管腔不能完全消失;
2)多普勒血流速度曲线异常,血栓的近心端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远心端血流期相性消失、Valsalva反应减弱或消失;
3)血管的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根据血栓的填充程度,彩色多普勒检查表现为该部位出现血流信号消失或血流变细、充盈缺损。
图1:头静脉长轴图,显示导管尖端血栓
图2:锁骨下静脉长轴图,显示导管近心端血栓,血管闭塞图3:股静脉长轴图,显示导管周围附壁血栓图4:股静脉彩色血流图,显示血栓处部分充盈缺损图5:下腔静脉长轴图,显示条状低回声血栓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好发于导管近心端,导管近心端是我们重点检查部位,同时应追踪至导管末端,避免多发及早期血栓的漏诊;
在导管置管后2周内血栓高发期,应对存在血栓高危因素的PICC患者进行常规及规范化超声检查,以便早期检测出无症状性血栓、尽早进行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夏焙.小儿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P-
★历史文章目录查阅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北京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3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