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血栓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DVT按照部位可分为3种类型:
周围型:指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是下肢DVT的三大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很大,会导致患肢血液瘀滞,肿胀,色素下沉,严重的血栓脱落,还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患者性命。
临床表现:
周围型:症状不明显,表现为轻微小腿胀痛、腓肠肌轻压痛、局部沉重感,因此易被忽视;
中央型:小腿肿胀、疼痛日益明显,腹股沟以下浅静脉扩张、肿胀,股三角区(大腿内侧靠近腹股沟约3M2的三角区)有明显压痛,并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可伴有发热、乏力、心动过速,血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如果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后果较严重。当发生肺栓塞时,会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紫绀、休克、猝死。
混合型:不仅血栓造成静脉阻塞,同时刺激动脉强烈痉挛,则下肢疼痛剧烈,整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褐色,有的可发生水疱,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可出现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溃烂、坏死),此种特殊类型也称为“股青肿”,常需急诊行手术治疗。
诊断:
临床表现(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
D二聚体(增高)
静脉超声检查(实质性回声)
CTA或MRA(明确血栓部位、范围和程度)
顺行或逆行静脉造影检查(金标准)
治疗
传统保守治疗包括外周静脉途径溶栓、抗凝和外科取栓治疗效果不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
内科保守治疗: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口服抗凝药物等,副作用较大,疗效较慢。
介入治疗
插管局部溶栓术:可使高浓度的溶栓药物经导管直接灌注进入血栓中,达到最佳溶栓效果,并降低了出血的发生率。对于急性及非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显示了较好的疗效,目前已成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用方法。
经导管血栓抽吸术:针对病程较长的血栓,溶栓治疗不能彻底溶解血栓,可进一步采用经导管负压抽吸血栓。适用于较疏松、游离的髂总、髂外和股静脉血栓的病例。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以健侧股静脉或一侧颈内静脉(双侧下肢病变者)为入路,将滤器放置于下腔静脉内(肾静脉开口下缘水平以下)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患肢血栓脱落,栓子顺血流上行而致重要脏器的栓塞发生。适用于有抗凝治疗的禁忌证、抗凝治疗失败而反复出现肺栓塞者、慢性肺动脉高压、伴有反复血栓形成的老年人等情况。下腔静脉滤器的放置为进一步溶栓治疗中防止肺栓塞的发生提供了根本保证。
下肢深静脉内成形术:是指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结合使用局部溶栓术和经导管血栓抽吸术的基础上,可通过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等腔内成形技术,尽可能恢复静脉血流通畅,消除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介入治疗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局部溶栓、经导管血栓抽吸和下肢深静脉内成形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外科治疗
严重髂-股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无效,特别是合并股青肿,可能出现患肢坏疽者。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专家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3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