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每年有万~万人发病,平均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脑卒中。
诱生卒中的原因很多,任何影响血管通畅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及有脑卒中家族史这几项危险因素需引起注意,只要符合其中任意3项,就属于卒中高危人群。
高血压是诱发卒中最常见最危险的因素,其中的H型高血压最易引起卒中,建议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H型高血压诊断,再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脑卒中的发生还与心理障碍、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等有关,人在生气时,脑供血量增加,极易发生卒中。
卒中伤害不可逆卒中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不可逆损害,患者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有些功能甚至不如幼儿。此外,患病时间一长,不仅患者遭受痛苦还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卒中带来的后果有:
1.肢体瘫痪。较轻者影响行走能力,严重的则需卧床。卧床时间久了,会造成如肺炎、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有些甚至危及生命。
2.语言障碍。脑卒中会导致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剥夺人与外界的交流能力,别人说话听不懂,自己说话别人不明白,使患者陷入痛苦的深渊。
3.吞咽困难。延髓性麻痹的患者经常存在吞咽困难的问题,一日三餐都变得十分费力,而且容易发生误吸、流涎等。
4.认知障碍。卒中后痴呆发生率很高,易造成认知能力下降,甚至不认识家人、朋友,是造成患者家庭最痛苦的原因之一。
5.精神抑郁。中年时期的卒中常伴有抑郁等症状,会给正值事业上升期、作为家庭支柱的患者造成沉重的精神打击。加上卒中本身对脑内递质等影响,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明显增加,会导致患者自伤或伤人等不良后果。
警惕卒中发病前信号专家表示,家中有病人或患者自己突然出现下列情况,需引起注意。
偏侧肢体或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口齿不清,说话模糊或言语笨拙。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智力障碍;单眼或双眼发黑、视力下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眩晕,身体失去平衡;嗜睡等意识障碍。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及时就医,请医生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出现卒中先兆后立即警觉起来,能有效避免中风的发生。
抢救和康复都很重要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会出现相应面瘫、失语、肢体偏瘫等不可逆变化,6小时后缺血脑细胞将出现坏死。所以说,治疗时机是关键!据统计,在我国,超过98%的卒中患者未接受溶栓治疗,主要原因就在于入院前和入院后的延迟。入院到治疗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脑卒中尤其是脑梗死并非不可治,最重要的条件是抓紧关键的3~4.5小时。如果病人发病后能尽早接受溶栓治疗,那治疗效果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发病了一定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千万不能拖着。一旦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发音吞咽困难等脑卒中迹象,应马医院就医。若能及早就医,可在脑细胞没完全梗死之前恢复全部或部分功能。另外,治疗脑卒中千万不能盲目,要规范,不要自己乱尝试。病急乱投医有益无害,而且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卒中救治贵在快,从发病到治疗每节约15分钟,相当于延长愈后健康生命1个月。
药物治疗是针对卒中疾病,一旦急性期过后药物作用将会减小;而康复治疗是为了让卒中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主要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肌力康复、作业治疗、言语功能康复、吞咽困难康复、心理康复等。
康复治疗应该在卒中急性期介入。从治疗卒中开始,除了有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管理,康复医师、治疗师也应第一时间参与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急性期的康复以体位摆放、预防并发症为主,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就需要及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康复训练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九成以上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能站立行走。
预防卒中要“个性化”脑卒中的防控措施应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不健康生活方式等进行积极干预。建议将卒中防治措施个体化,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大家应该做到: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加强对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禽类等;降低食盐摄入量,每天控制在6克以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钾元素摄入量;尽量做到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杜绝不良生活方式。同时要记得定期体检,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
中青年人只要注意避免以上不良因素,就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
本文发表在《生命时报》,主讲人:
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邢岩
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邱志勇
扫描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yy/1673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