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欧尽南副主任护师

在前面的环节我们一起对深静脉血栓这个“妖怪”有了初步认识(上一期),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它的幕后真凶以及目前常用的“捉妖”(诊断)手段。

?什么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罪魁祸首?

经典的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角理论认为血液的高凝状态(黏糊血)、血流淤滞(慢速度)、血管内皮损伤(糙内皮)是促成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血液高凝状态(黏糊血):顾名思义,血液较正常情况下更“黏糊”,一言不合就形成血栓。大部分原因是先天因素导致机体血液系统原本势均力敌的两大阵营失衡,结果是抗凝的一方因物质匮乏或不给力,助长了促凝一方得瑟占了上风。

比如有一种叫做“易栓症”的病就是缺乏抗凝血酶等物质所致。既然有先天因素,言下之意也就有后天因素啦。确实,一些后天因素也会促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比如妊娠、药物、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等。

血流瘀滞(慢速度):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脏泵的“挤压”下经动脉流向静脉,又在心泵的“抽吸”作用下回到心脏,当然还需通畅的血管做保障、外周肌肉运动的“挤压”(肌肉泵)来帮忙。

血液就这样在血管里串流不息,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循环。如果上述环节中的某些因素导致血液流速减慢或甚至走不动了,这就是发生了血流瘀滞。比如长时间的卧床、缺少运动,肌肉泵缺失、某些疾病、妊娠等因素导致髂静脉受压等都是血流瘀滞的近亲。

血管内皮损伤(糙内皮):血管内皮是血管的内衬。正常的血管内皮是光滑有弹性的,这种健康的血管内皮能产生一些物质,这类物质在血管内不停地“巡逻”,让血液有序不断循环,因而能预防血栓形成。

但当血管内皮受损遭到破坏后,这些“巡逻警察”的威信大减,损伤的血管内皮不断地“勾引”、刺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血栓形成。

比如因手术机械损伤、骨折损伤、药物化学刺激、静脉置管和心脏瓣膜疾病等因素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这也给流经此处的凝血物质以回旋或歇脚的余地,犹如生锈的水管更容易使泥沙沉积。

黏糊血、慢速度、糙内皮三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狼狈为奸,共同干着制造静脉血栓的勾当。因此,若要预防或打败血栓怪兽,还得抓住根本,从源头解决,切断导致上述三种状态的始动因素,所谓擒贼先擒王。

关于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诱发因素非常复杂,可能现在您的脑子有点乱,让我来帮您总结一下吧:

黏糊损伤慢速度,三角致栓各一边。

先天后天两因素,血液高凝致血栓。

卧床疾病与受压,血流瘀滞速度慢。

机械化学与疾病,内皮损伤原因全。

生锈水管积泥沙,内皮损伤藏血栓。

?听说有揪出深静脉血栓的照妖镜?

纵使静脉血栓深藏不露,但总有露馅的一天,总会出现一些蛛丝马迹,一般一些临床表现的出现就能提示发生了深静脉血栓。但在正式采取行动对其动刑之前,首先还要最后确定是否是真凶。医学上常用来诊断的照妖镜(诊断手段)有哪些呢?

第一面照妖镜:抽血查D-二聚体,就叫它D先生吧。当血管内出现了堰塞物或即将形成堰塞物时,武警战士就会赶来救援,想办法消灭它来恢复畅通(纤溶酶原溶解交联纤维蛋白),在消灭纤维蛋白原的过程中形成碎片,这些碎片最后就形成D先生。所以血液中一旦D先生增多,表示曾经发生过“抗栓搏斗”。

但是,其它一些因素也会导致D先生大量出现在血液中,比如外伤、肿瘤、应激等,因此,这面照妖镜也有可能判断失误,冤枉“好人”。

不过,这种检查手段虽然特异性差,其灵敏度相当高,因此,可以作为排除血栓的手段。

第二面照妖镜:静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大家一定不陌生,一个探头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扫来扫去,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排雷仪?

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探测到血管里血流是否通畅,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是否存在,因此,这面照妖镜较抽血更直接,常作为首选的检查。不过,有些部位、有些时期的血栓可能成为漏网份子,所以还要好好结合临床症状。

第三面照妖镜:CT检查,较超声更加直观准确,但需要先向血管注入一定的造影剂,在高度怀疑,超声检查不能确诊时使用。

第四面照妖镜:磁共振检查,这种检查清晰直观,且不需要注射造影剂,但费用较超声和CT高。

第五面照妖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就是向怀疑有问题的血管内注入在X线下显影发光的对比剂,因此血管的清晰图像就出现在屏幕上,准确度最高,号称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不过它属于有创伤的检查,如果其它无创的检查能解决,医生一般尽量不会搬出这面照妖镜。

有了上面几面照妖镜,深静脉血栓一般无处可逃,只能乖乖受刑了!

赞赏

长按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wh/1673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