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的住院病情、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卧床、合并症等)有关,常并发于其他疾病,医院内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手术患者
还是非手术患者,40%~60%存在着VTE的风险,而高危人群的预防比例却很低,在亚洲国家的预防比例则更低。早期识别VTE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医院内VTE的发生。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于年发表了《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旨在规范VTE的临床管理,医院内VTE预防,减少VTE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近年来,医院内VTE防治和管理体系建设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住院患者VTE防治领域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出现,临床实践指南不断更新。有鉴于此,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血栓与血管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再次组织国内相关学科专家对《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进行修订,更新了部分专家建议并补充了一些临床评估量表,供
医院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建议中VTE风险评估和预防部分主要参照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ACCP第9版)进行修订,VTE诊断与治疗。部分主要参照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处理指南》和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治疗指南》(ACCP第10版)进行修订。需要提出的是,随着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开展,新的证据将陆续出现,本建议也将随之进行动态修订。
一、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
(一)成立管理团队
建议由主管院长(或副院长)负责,医务管理部门牵头,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共同参与,组成由医务、护理、信息、临床等相医院内多学科VTE综合防治管理团队,医院内VTE综合防治管理体系。
(二)制订管理制度
制订VTE防治工作手册,包括患者VTE风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知情告知、预防实施、质量监督等。同时,需要建立急危重症VTE处理的应急预案,完善VTE评估和处理相关的会诊与转诊机制。
VTE高风险科室(如骨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等)应成立VTE防治小组,包括科主任、护士长、质量监督员等,并制定科室个性化的预防制度与流程。
(三)定期教育培训
医务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全院各科室、各级医务人员参加VTE专题培训,逐步加强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认知、防范意识及规范化管理能力。VTE高风险科室的医生/护士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加强VTE防治相关知识的科普教育,促进VTE预防措施的实施。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
(一)VTE风险评估
1.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卧床≥72h、既往VTE病史、高龄、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30kg/m2]、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
(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烧烫伤、各种有创操作等;
(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
(4)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足部静脉输液等。
2.VTE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例患者人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Caprini评分量表(表1)
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Padua评分量表(表2)。
(二)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年龄≥75岁;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50×l09/L等。
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如未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等;既往颅内出血史或其他大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lmmHg=0.kPa);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的颅内疾病,如急性脑卒中(3个月内),严重颅脑或急性脊髓损伤;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
3.合并用药: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4.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麻醉之前4h和之后12h等。
(三)医院内VTE预防路径
1.VTE预防之前的全面评估和风险控制
(1)在进行VTE预防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凝血功能、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情况,需要特别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wh/1673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