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话——

每日一话,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导语:患肢肿胀为周围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有整个肢体肿胀。动脉血管闭塞性患者,一般下肢不出现肿胀,但当肢体溃烂后,由于患肢疼痛屈膝而坐出现肿胀。此外,肢体坏疽继发感染,淋巴系统受累,均可使肢端发生肿胀。因此中医辨病与辨证治疗尤显重要。上周我们一起分享了奚九一教授治疗糖尿病坏疽的心得体会,这一期我们就来聊一聊深静脉血栓的论治思路吧。

作者:相胜敏

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侧肢体肿胀,多发生在左侧,患肢肿胀、灼热、疼痛、浅静脉充盈扩张明显,皮肤光亮,肢体张力高,小腿或股部胀痛明显,伴肢体暗红,皮温升高,股三角区或小腿区有明显压痛,影响行走。

奚老认为本病是由于“正虚”,湿热之邪,乘虚侵入;血热壅盛,营血成瘀,为血热壅盛,腑实之证。拟清营凉血泻瘀法治之。内服清营化瘀颗粒和清络通脉片。药物选用清营凉血的水牛角片、生地黄、丹皮、益母草、生大黄、玄明粉等,以泻瘀通腑,消肿解毒。益母草可用至50~g。

如果急性期大便每天超过3次,可酌减硝黄剂量。同时外敷将军散,将生大黄粉、玄明粉、赤小豆粉等与等量面粉混匀,醋调外敷患肢,加强清热消肿、泻瘀通络之力。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程逾1个月后,转为慢性缓解期,临床见患肢肿胀、朝轻暮重,但无灼热,按之柔软凹陷,肌张力不高,患肢可有瘀斑、色素沉着、肢体乏力、沉重、举步无力,或伴有全身乏力神疲,舌苔白腻,舌质淡胖或紫瘀。此时以肾阳气虚为主,陈瘀渐化,湿邪留滞,为虚实夹杂之证。治以扶阳益气利湿法,药用奚氏阳和通脉片、利湿消肿颗粒。方中以附子、干姜、甘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皮、马鞭草等温阳益气,利水消肿。若患肢肿胀甚者可加河白草。外治:商陆、威灵仙、益母草等煎汤先熏后洗,以加强消瘀祛湿通络之效。

医案

韩某,女,43岁,年12月25日初诊。

左下肢突发向心性肿胀6天,肿痛,难以行走,溲少,大便结,伴低热。有高血压史,劳累后发病。

查体:左下肢明显肿胀。平面周长:股中部左较右粗3.5cm,膝上部左较右粗3cm,胫中部左较右粗5cm,足踝部左较右粗2.5cm。左腘窝压痛(++),扳趾试验(+),左股三角区压痛(+),肌张力较高(++),皮温升高,屈曲不利,左下腹及腹股沟处可见浅静脉扩张。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

证型:血热壅盛,脉络瘀滞。

治拟清营凉血,泻瘀通络。

药物:水牛角片(先煎)30g,生石膏(先煎)60g,生地黄15g,紫草15g,益母草30g,丹皮15g,玄明粉(冲服)10g,生大黄(后下)10g,甘草10g。

局部用将军散加等量面粉、米醋调糊外敷,2次/d。同时嘱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后才可逐渐下床活动,以防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治疗7天,大便日行3-5次,质稀薄,体温正常,左下肢张力明显减轻,左股中和膝上周径回缩约2cm。

原方再进10剂。局部灼热、肿痛明显缓解,左膝关节已能屈曲,但肿胀同前,舌淡红苔薄,脉细。此时,营热已减,湿瘀阻络。上方加益母草30g、马鞭草30g、茯苓皮30g。将军散停用。外用:商陆、威灵仙、益母草、汉防己等煎汤先熏后洗。10天后,左下肢肿胀已明显消减,除左小腿胫中较右小腿胫中粗1cm,其余各段均和健侧相等:皮温、肌张力恢复正常,左腘窝压痛(一),扳趾试验(一),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濡,病情恢复顺利。

图文说明:作者/相胜敏,排版/天古涤鉴,校对/乞儿。

版权声明摘自《甘肃中医》年第21卷第1期《奚九一老师对患肢肿胀的辨病与辨证特点分析》。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使用不当,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zy

qingjuzhongyi.







































白癜风初期什么症状
点滴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jc/1673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