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可能会问:这两者有关系吗?
这是近期刊登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GynecologicalCancer杂志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其实小编刚看到这个标题时也有些困惑,我们一般认为静脉血栓(VTE)是癌症病人术后的一种并发症,除非并发严重肺栓塞,否则不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如果你与我想的一样,那么我们有必要看一下这篇文章。
我们知道VTE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手术、激素疗法、住院等,而这几项条件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常能够满足。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名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名(8.1%)在确诊子宫内膜癌后诊断出VTE,并且这部分人群的预后较一般水平差。因为样本量很大,这项研究的结论比较靠谱。为了进一步找出一些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有提示作用的VTE的症状或体征,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中心妇产科的HirokoMachida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试验方法
选取洛杉矶医学中心年至年接诊并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手术均可,采集其中在后续检查或治疗中发现VTE的患者的各项信息,包括在确诊子宫内膜癌和VTE时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人种、体重指数、并存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CA、血小板数量)、病理学结果、VTE信息(出现时间、类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等)及死亡时间等。VTE分为两组,单纯发生深静脉血栓(DVT)者一组,发生肺栓塞(PE)者一组(无论是否伴有DVT)。以上述各项指标作为变量(连续变量需通过时序检验找到截断值),分别对两组患者使用单变量分析(时序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P小于0.1的变量,再由它们进行多变量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最终确定对生存时间有独立影响的变量。
需说明的是,多数PE是在无症状情况下进行胸部CT检查时无意发现的。
结果
共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入筛选,其中72人出现VTE,38人入DVT组,34人入PE组。两组间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无明显差别。
72人中,VTE诊断时间与最后一次随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9.2个月,子宫内膜癌确诊时间与最后一次随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23.1个月。即是说VTE一般发生在子宫内膜癌确诊后1年2个月左右。从患者是否死亡的角度统计,死亡患者诊断VTE时间与最后随诊时间(死亡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2.4个月,而未死亡者这一数据为27.5个月。即是说死亡一般发生在VTE诊断后的2.4个月。在72人中,42人死亡(58.3%),均死于肿瘤进展,没有病例死于PE或DVT。
在生存分析中,PE组单变量分析,降低生存时间的指标包括:病理类型(浆液性/透明细胞癌)、疲劳、PE症状的存在、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梗阻、收缩压(小于mmHg)、舒张压(小于70mmHg)、心率(大于等于90次/分)。多变量分析得出独立影响因素为:病理类型(浆液性/透明细胞癌)、舒张压(小于70mmHg)及心率(大于等于90次/分)。
在DVT组,单变量分析找出的指标有: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血小板增多(大于×)高血压。多变量分析显示独立影响因素为病理类型和高血压。
讨论
结果很让人惊讶,PE组中舒张压和心率竟然是生存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在DVT组中得到的结论很容易理解,但在PE组中,除了肿瘤病理类型这一项是与DVT组共有的,疲劳、血压等对预后的影响竟然超过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等指标。这如何解释呢?
我们发现,PE的症状出现、疲劳、及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梗阻本质都是重度PE的表现,血压低和心率快一般也是大面积PE导致的,而且前面提到死亡病例一般在发现PE后2个多月死亡,所以重度PE使患者身体不堪重负,抵抗力下降,肿瘤快速进展导致患者死亡,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另一个解释是恶性肿瘤通过各种机制导致了机体凝血功能亢进,这点已经得到证实,凝血亢进与癌细胞的扩散相辅相成,而凝血功能的过分亢进可能标志着肿瘤进展的程度升高,这可能是伴有VTE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无VTE者差的原因。随着癌细胞的进展,各种细胞因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水平向凝血进一步亢进的方向发展,PE的发生率随之升高,所以,可以将PE看做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意味着很差的预后。
可能两种原因都存在,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不管原因是什么,这项研究都提示我们抗凝治疗的重要性。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建议在癌症患者出现VTE的5~10天使用低分子肝素,之后半年进行二级预防,即最小剂量肝素维持或口服抗凝药物。他们还建议住院的癌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全程需要进行血栓预防,包括早期下床活动、气压治疗、肝素注射。
编辑:高瑞秋
赞赏
长按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白癜风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fmcc.com/zcmbzz/16737560.html